作家#德国汉学家顾彬:余华和莫言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二 )


在顾彬看来,中国现代文学多是作为医治“病人”的形象出现的。
鲁迅等一批伟大的作家,同当时的时代现象理性地保持了一定的距离,并进行了深刻地剖析和反思。
他坦率地指出,中国当代作家中还没有能够超越鲁迅、沈从文的人,或许因为怒其不争,他总是以一个犀利的批评者形象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颇多误解。


作家#德国汉学家顾彬:余华和莫言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文章插图

当他的“垃圾论”言论引发巨大反响时,他遗憾又无奈地表示:“四十年来,我将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到中国文学之中,而这些在‘垃圾论’的讨论中好像从没有人提及。”
因为喜欢中国文学,他才采取批评态度。
顾彬诚恳地建议中国现代作家:持续提高汉语和外语水平,小说的语言比故事更重要。
不要被政治、市场、奖项等外部因素影响,而应该秉持文学创作的初心,为语言、艺术、美学而服务,将关注重心置于作品本身。
甚至对于诺贝尔文学奖,顾彬也颇有些不屑一顾。他认为,这一奖项的颁发往往跟政治因素有关,并不那么纯粹,他不想因此而干扰自己的文学追求。
总之,“爱之深,责之切”大概可以贴切地形容顾彬对中国文学的心境吧。


作家#德国汉学家顾彬:余华和莫言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文章插图

02 落后的作家
翻译后引入德国市场的中国小说并不少。顾彬解释,德国读者最感兴趣的首先是中国现代文学,再是中国当代文学。
目前,在德语国家中莫言与余华的小说卖得最好。
另外,所谓的“美女作家”的书,当年在德国卖得也不错。
但是,顾彬认为,这是其目标读者素质较低所致——普通德国读者喜欢阅读讲故事的美国小说和中国小说,并不能说明书的质量。
甚至,对于余华、格非这些在中国较为知名的作家,顾彬也认为他们是落后的——因为他们的小说仍然在讲故事。


作家#德国汉学家顾彬:余华和莫言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文章插图

顾彬认为,这些“故事”在德国属于通俗文学而非严肃文学,仅提供乐趣而思想性不足。
在现代这个信息社会,我们有无数的渠道获知各种各样的故事,甚至现实生活可以产生各种匪夷所思、意料之外的故事。
因此,顾彬认为,社会已经不再需要作家提供故事,而需要他们揭示本质。
例如,比起讲述一个人突然自杀的故事,我们更希望作家揭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比起描写人们颓废的生活状态,我们更希望作家启示我们如何安排自己的人生,这些才能真正体现作家的思想。


作家#德国汉学家顾彬:余华和莫言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文章插图

在他看来,文学不是消费文字,不是供人娱乐的故事,而是对生活的另一半的揭示,恰如陌生的空气,引领着我们的精神和生活。
顾彬批评说,许多现代中国作家在写作时过分考虑了经济因素。
为了多赚稿费,他们偏向于增加作品的字数,能简洁地表达的,也往往忍不住要多写一点。
这自然难以兼顾语言之美。顾彬更耿直地抱怨,这导致中国的小说都太冗长了,在被翻译成德语时大多被删减。
为了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不少作家还会迎合读者的低级趣味,这又使得作品的质量大打折扣。


作家#德国汉学家顾彬:余华和莫言根本不知道“人”是什么
文章插图

另外,在人物的描写上,顾彬着重提出,领先的欧洲作家往往深入写一个人,关注人物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