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清平乐: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为何《宋史》却称他“名世之臣”?( 二 )


如果你以为范仲淹是一个激进的人,那就错了,他在战事上恰巧相反。
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建国西夏,挑起对宋的战争。受韩琦的推荐,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前往前线指挥作战。范仲淹与韩琦同任边事,但两人的战略思想截然相反。韩琦年轻气盛,坚决主战,而范仲淹则坚定反战。范仲淹的反战并不是怯战,而是厌战。
宋史#清平乐: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为何《宋史》却称他“名世之臣”?
文章插图

清平乐 范仲淹
范仲淹希望平时加强武备、选用战将、训练士兵,通过积极的防守消耗敌人的力量,使敌人内部产生混乱,不战而屈人之兵。他清楚地意识到,数十年无战事的北宋,士兵早就不中用了,而西夏是游牧民族,军队骁勇善战,因此他不建议主动出击,而是修建坚固的堡寨防守。如果敌人进行大规模攻击,再采取反包围和围点打援,尽量放大我方之优势。
但范仲淹毕竟不是主帅,无法节制全军。韩琦贸然出击,遭遇好水川之败。在与西夏作战时,范仲淹曾多次与李元昊通信,商议和议之事。而好水川之战后,元昊恃胜而骄,出言不逊,范仲淹当着夏使的面把信烧了。大臣们认为范仲淹通敌,而且刻意破坏证据,仁宗虽然明察,但范仲淹还是被贬了。
宋史#清平乐: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为何《宋史》却称他“名世之臣”?
文章插图

清平乐 范仲淹
三、庆历新政
范仲淹多年在地方为官、在书院讲学、在边境防守,深刻地意识到大宋王朝存在的危机。比如,北宋除科举之外,还有恩荫、举荐、吏人等选官方法,这些方式选上来的官素质都一般。官员都明哲保身,人浮于事,旷职废事。
再比如,宋代不让宗室做官,只好好吃好喝地把宗室养起来,而赡养宗室的费用都由政府承担。还将社会上的闲杂人等统统征入军队,光赡养军队每年就要花掉财政收入的4/5,但面对辽、西夏的威胁,军队战斗力却不行。等等等等。
宋史#清平乐: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为何《宋史》却称他“名世之臣”?
文章插图

清平乐 范仲淹(右)与晏殊
所以,范仲淹就联合有识之士韩琦、富弼等力陈时弊,请求改革,仁宗也深有感触,决心改革。改革的核心人物就是参知政事范仲淹。
他提出了十条建议:明黜陟(严明考绩,非有大功大善者不升迁);抑侥幸(减少皇帝恩赐,大臣不得推荐子弟任馆阁要职);精贡举(进士先策论,后诗赋);择长官(地方官由朝廷大臣投票选举);均公田(平均土地);厚农桑(国家制定政策扶持农业);修武备(模仿府兵制,兵农合一);推恩信;重命令;减徭役。
宋史#清平乐: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为何《宋史》却称他“名世之臣”?
文章插图

清平乐 韩琦
范仲淹的改革遭到很多人的反对,不是因为改革不好,而且因为改革触动了他们的利益。反对派构陷朋党之名,打击改革派。仁宗是一个十分敏感的人,他是宋代换宰相最勤快的皇帝,对朋党之事丝毫不容。这样一来,新政就彻底失败了。实际上,若追究失败的原因,朋党之争只是表象,宋代的祖宗之法太过强大,官员习惯了因循守旧,这才是根本原因。
宋史#清平乐:范仲淹一生多次被贬,为何《宋史》却称他“名世之臣”?
文章插图

清平乐 仁宗
文史君说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被贬到邓州,应好友滕子京的邀请,他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其中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不是范仲淹的即兴创作,而是他一生的理想和信念。相比满朝庸官,范仲淹谋求改变。他一生为国为民,殚精竭虑,从不谋求私利。就在弥留之际,他还向仁宗上《遗表》,不是像其他大臣那样求皇帝恩泽子孙,而是请求皇帝“制治于未乱,纳民于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