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统艺术 创新讲述(文化市场新观察)

文化|传统艺术 创新讲述(文化市场新观察)
文章图片

图为《最美中国戏》剧照 。
本报采访人员 张武军摄
核心阅读
让戏曲与园林相遇 , 将舞蹈、情景剧等艺术形式与戏曲结合……日前 , 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第一季圆满收官 。 节目以年轻化的视角创新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 , 通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 , 展现戏曲艺术的魅力 。
夜幕降临 , 北京颐和园内灯光璀璨 , 映出一番别样的湖光山色 。 亭台楼榭间 , 缕缕唱腔传来 。 德和园的古戏台上 , 融合了武术、街舞与京剧的表演 , 博得阵阵掌声 。
前不久 , 随着这场以“最燃生行相”为主题的表演落下帷幕 , 由人民日报社《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等联合出品的戏曲文化创新节目《最美中国戏》第一季圆满收官 。
戏曲走入园林 , 融戏于景以景带情
从实景版昆曲折子戏《游园惊梦》到园林版昆曲《浮生六记》 , 当戏曲与园林相遇 , 总能擦出别样火花 , 绽放独特魅力 。
这一次 , 《最美中国戏》第一季也将拍摄地选在园林 , 在世界文化遗产颐和园中成立“颐和戏社” 。 节目将户外园林真人秀和戏曲实景创演秀相结合 , 围绕“临川四梦”“丑”“生”“旦”“净”等8个主题 , 青年戏曲人与嘉宾共同合作 , 最终呈现8期节目 , 让观众“入戏” , 获得沉浸式体验 。
作为清代皇家园林 , 颐和园见证了中国戏曲的发展与辉煌 。 “古典园林与传统戏曲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在审美理念上高度契合 , 共同构成了‘最美中国戏’的概念 。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总编辑盛若蔚说 。
相较于以往大多采用棚内录制的戏曲类节目 , 实景拍摄的《最美中国戏》第一季打破了传统戏曲演出的舞台边界 , 提升了画面的观赏性 。 同时 , 这也给拍摄工作带来了不小的考验 。 “最稀缺的是场景资源 。 ”节目总导演文曦若介绍 , 在颐和园内拍摄节目 , 难度超乎想象 。 园内不能进车 , 转场拍摄费时费力 , 能用于调度的空间很有限 。 但为了保证每期节目的新鲜感 , 主创团队不断细化拍摄方案 , 对每处场景物尽其用 , 时常工作到深夜一两点 。
在游客众多的颐和园全实景拍摄、11天完成8期节目录制……主创团队克服种种困难 , 挑战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最终换来不同凡响的审美感受 。 镜头中 , 佛香阁、知春亭、鱼藻轩等建筑 , 与异彩纷呈的戏曲表演一道构成一幅幅画卷 。 融戏于景 , 以景带情 , 令观众徜徉在独特的中国美学情境中 。 “将颐和园作为故事场景和表演舞台 , 节目实现了现实时空与历史时空的对话 , 又完成了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活化’ 。 ”节目制作人王永刚说 。
古老与时尚结合 , 平衡专业性与趣味性
颐和园的夜色下 ,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跨越时空相会 , 畅谈艺术之美 。 不远处的八角亭中 , 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传奇爱情正在上演……节目第一期结尾 , 一场特别节目用“情景剧+戏曲选段”的方式展现昆曲之美 。
【文化|传统艺术 创新讲述(文化市场新观察)】每期节目末尾 , 专业戏曲演员及嘉宾都会在颐和园夜景中呈现一期特别节目 。 除了情景剧 , 舞蹈、音乐、朗诵等艺术形式也与戏曲碰撞、融合 。 戏曲总导演彭晓亮介绍 , 每期特别节目都融入了几出名段 , 通过现代表演形式串联起来 , 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不是戏曲展演 , 而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