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里红|瓷器鉴定的九大玄机你懂多少:真懂了就是行家( 二 )


瓷器干湿的手感也与你是否汗手无关 , 汗手摸新瓷照样干涩 , 干手摸老瓷同样湿润;把手沾湿了去摸新瓷也决不会滑爽 , 把老瓷烤透了再摸也决不会干涩 。 只有用心反复品味和体会 , 才能摸到干湿手感的路径 。

3、润涩感
新旧瓷器润涩感的差异十分明显和巨大:
老的瓷器(起码应在百年以上)不止是有着观感上形制和做工方面的圆润感、釉质和釉色方面的温润感、胎体和胎质方面的湿润感 , 而且手感上也非常地朗润、爽润、舒润和温润 , 无论是玻化度高的还是低的 , 无论是脱玻度多的还是少的 , 无论是透明釉的还是乳浊釉的 , 无论是单色釉的还是多色釉的 , 无论是釉层薄的还是釉层厚的 , 无论是釉上彩的还是釉下彩的 , 无论是有文饰的还是无文饰的 , 无论是抚之若锦的还是摸之如玉的 , 无论是完整无缺的还是残破不全的 , 无一例外地越古越润、越老越爽 。
新的瓷器 , 无论是蒸煮还是烧烤 , 无论是打磨还是涂药 , 无论是土埋还是海泡 , 任他绞尽脑汁、搜索枯肠、百计千方也终究全都无济于事 , 诸多努力也许能蒙骗人们观感 , 但绝对欺骗不了人们的手感!新瓷的生涩感、滞涩感、阻涩感是绝对不可以人为地令其跨越岁月的年轮的 , 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4、软硬感
软硬感是一种极其微妙、精细的手感 , 它只对个别瓷器品种如越窑、定窑、耀州窑等具有一定的区分和标识意义 。
软硬感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单纯的硬度范围之内 , 如果论单纯的硬度的话 , 尽管不同的瓷器品种甚至相同瓷器品种的不同个体之间也都各有差异 , 有的甚或相当巨大 , 但其真正的区分和标识意义却极其有限 , 我们总不能为了印证或鉴定的需要就时不时地来一场瓷器硬度冠军的碰撞大决赛吧?问题的关键还在于 , 并不是简单的越软越好或者越硬越好 , 而是软有软的道理 , 硬有硬的奇妙 , 那么区分手感的软硬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

5、温凉感
温凉感是区别瓷器品质优劣、品位高低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 好的瓷器 , 顶级瓷器 , 尤其是宋代五大名窑的瓷器 , 又特别是顶级的哥窑、汝窑的瓷器 , 的确像宝玉和宝石一样 , 在同等的气象、气候、环境、温度、湿度的情况下 , 温润如玉、冬暖夏凉!
这既不是主观臆造 , 更不是谣言惑众 , 事实如此、身有感触而已 。 具体原因笔者才疏学浅尚不能圆满解释 , 但同等条件下的温差确实明显存在 , 至少手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出来 。 是不是真的与“玛瑙入釉”或者古人的“爱不释手”有关呢?一家之浅见 , 提出来谨供同好者参考!

6、生熟感
生熟感是手感与听觉紧密结合的产物 。
瓷器也像瓜果一样 , 由于烧成温度不同而有生熟之分 。 烧成温度低 , 温度一般在1150度以下 , 则其声若瓦 , 为生;烧成温度稍高 , 一般在1200度左右 , 则其声类硬木 , 为半生;烧成温度再高 , 一般在1260度左右 , 则其声如石 , 略有回声 , 为半熟;烧成温度若在1320以上 , 则其声像金 , 回声悠长 , 余韵悠然 , 为熟 。
需要特别强调和指出的是 , 这里所说的瓷器的生、半生、半熟与熟 , 既不是瓷器品质好坏的分水岭 , 也不是瓷器成败的试金石 , 而是不同瓷器品种、不同釉层釉质的客观特殊需求 , 是古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智慧和能力的最高展示 。 众所周知 , 汝瓷的最佳烧成温度是在1150度 , 此种情况下的汝瓷 , 釉色最纯正 , 釉质最完美 , 呈半失透状态 , 欺冰赛玉 , 温润莹腻 , 静穆高雅 , 釉面无光 , 侧视如绒 , 抚之若锦 , 其声类瓦 , 100倍放大镜下观察而无一气泡 。 如果烧成温度低于1120度 , 则其釉面板结若漆 , 乳浊失透 , 从而失去灵动与美感 , 其声类破瓦 , 镜下也基本没有气泡 。 如果烧成温度达到1200度左右的话 , 则其釉面的玻化度将迅速提高 , 通透光亮 , 几乎与透明釉无异 , 镜下会出现大小不等、疏密不均的气泡 , 其声如硬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