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所罗门:生活的16种终极意义( 四 )


不过这句话其实并非来源于中国 , 而很可能是第一个说这话的人为了显示其神秘而故意归之于中国的]) , 但在那些的确这样对待生活的人看来 , 这也许是唯一的生活方式 , 任何其他方式都是乏味的和令人厌倦的 。 与把生活看作艺术或文学作品不同 , 把生活看作一场冒险不会预先规定一个恰当的结局 。 如果它要完结 , 那就完结好了 。
引文资料:生活的意义
在一切时代 , 智慧的人对生活都做了相同的判断:它毫无用处……无论何时何地 , 从他们嘴里听到的总是同一种腔调——一种充满怀疑、充满忧伤、充满对生活的厌倦的腔调……连苏格拉底似乎也厌倦了生活——这表明什么?这指点人们走向何处?从前人们会说(哦 , 人们确实说了 , 而且理直气壮 , 我们的悲观主义者带的头!):“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真的!智者的一致证明了真理 。 ”
我们今天还要这样说吗?我们可以这样吗?“这里无论如何有点东西是患了病的 。 ”我们这样回答 。 这些历代最智慧的人 , 人们应当首先就近观察他们!也许他们全都不再站得稳?都迟暮了?都摇摇欲坠了?都颓废了?也许智慧之出现在世上 , 就像一只闻到腐尸气息而兴奋的乌鸦?……
倘若一个人不得不把理性变成暴君 , 如苏格拉底所为 , 那么必是因为有不小的危险 , 别的什么东西已成为暴君 。 这时 , 理性被设想为救星 , 无论苏格拉底还是他的“病人们”都不能随心所欲地成为有理性的:这是严格规定的 , 这是他们的孤注一掷 。 整个希腊思想都狂热地诉诸理性 , 这表明了一种困境:人们已陷于危险 , 只有一个选择:或者毁灭 , 或者——成为有荒谬理性的人……无论如何必须理智、清醒、明白 , 向本能和无意识让步会导致崩溃 。
——尼采 , 《偶像的黄昏》 , 1889
意义八:生活是一种疾病
如果说把生活看作悲剧还有某种庄严意味的话 , 那么把生活当成疾病就很悲惨了 。 比如弗洛伊德曾多次讲过一个古已有之的看法 , “全部生活的目的就是死亡” 。 前些年 , 美国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说我们是“可怕的动物” , 地球的免疫系统正试图除掉我们 。 这种“疾病”隐喻曾被用于现代生活、西方文明和资本主义等 。 但“疾病”首先就预设了“健康” , 对于那些认同这一隐喻的人来说 , 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是健康的生活?是不朽吗?是像蚂蚁那样高的社会生产率吗?纯粹的快乐?丝毫不含敌意的绵绵爱情?
这些当然都令人向往 , 但这并不意味着 , 没有它们的生活就是一种疾病 。 然而 , 我们今天的大部分语言都受到了这类“健康”隐喻的感染(另一个表示类似观点的词是“自然的”;自然的就是健康的 , 非自然就意味着疾病或畸形) 。 我们谈论一种“健康经济” , 把以往称呼游戏的词叫作“锻炼”以增进健康 。 透过这种健康隐喻来看 , 生活本身必定像是一种致命的疾病 , 至少最终是这样 , 因为它似乎无药可救 。
与理论家相遇: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出生于奥地利 , 他通常并不被看作哲学家 。 作为现时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 他改变了我们关于自己和心灵的观念 , 甚至还抛弃了为大多数哲学家所最津津乐道的一些假设 。 例如 , 他认为像笛卡尔那样的哲学家所谈论的明晰的自我知识可能往往是一种幻觉 , 我们绝大多数的观念和欲望实际上都是无意识的产物 。 当我们自以为知道得很清楚时 , 那些被禁止的冲动和欲望其实是被压抑和扭曲了 。 然而 , 弗洛伊德仍被看作一个伟大的理性思维的维护者 , 他曾经写道 , 其心理分析的全部技巧都不过是为了把无意识变得有意识起来 , 从而把无意识的内容置于理性理解的范围和控制之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