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芸|《浮生六记》与《红楼梦》相似的一处

大约在1807年秋后 , 江苏苏州人沈复完成了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前四卷的写作 。 1874年之前 , 其手稿被文学家王韬妻子杨台芳的哥哥杨引传于苏州一书摊上购得 , 他阅而心醉 , 于1878年以活字版排印 。 这本残书从此流传开来 , 被赞誉为“晚清小《红楼梦》” , 其文辞之洁媚、趣味之隽永 , 有时又堪与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媲美 。
《浮生六记》最动人的内容是对沈复感情生活的描述 。 他和陈芸从青梅竹马到喜结连理 , 从新婚燕尔到流离困顿 , “鸿案相庄廿有三年 , 年愈久而情愈密” , 直至病榻永诀 , 虽然未能白头偕老 , 但已足以羡煞难遇或错失真爱的世人 。
在书中 , 沈复这样追述自己的洞房花烛夜:凌晨三点 , 他从外归来 , “悄然入室 , 伴妪盹于床下 , 芸卸妆尚未卧 , 高烧银烛 , 低垂粉颈 , 不知观何书而出神若此 。 因抚其肩曰:‘姊连日辛苦 , 何犹孜孜不倦耶?’芸忙回首起立曰:‘顷正欲卧 , 开橱得此书 , 不觉阅之忘倦 。 《西厢》之名闻之熟矣 , 今始得见 , 莫不愧才子之名 , 但未免形容尖薄耳 。 ’余笑曰:‘唯其才子 , 笔墨方能尖薄 。 ’”《西厢》即元代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西厢记》 , 其故事取材自唐传奇《会真记》(又名《莺莺传》) 。
这一节不由让人联想到《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的情形 。 三月中浣日 , 早饭后 , 贾宝玉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 , 展开《会真记》 , 从头细读 。 正看到“落红成阵” , 只见一阵风过 , 把桃花吹落得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 宝玉要抖将下来 , 恐怕脚步践踏了 , 只得兜了那花瓣 , 抖在池内 。 回来见地下还有许多 , 宝玉正踟蹰间 , 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做什么?”一回头 , 却是林黛玉来了 , 肩上担着花锄 , 锄上挂着花囊 , 手内拿着花帚 。 宝玉笑道:“好 , 好 , 来把这个花扫起来 , 撂在那水里 。 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 。 ”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 。 那犄角上我有一个花冢 , 如今把它扫了 , 装在这绢袋里 , 拿土埋上 , 日久不过随土化了 , 岂不干净?”宝玉听了 , 喜不自禁 , 笑道:“待我放下书 , 帮你来收拾 。 ”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 , 慌得藏之不迭 , 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 。 ”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 趁早儿给我瞧 , 好多着呢 。 ”宝玉道:“好妹妹 , 若论你 , 我是不怕的 。 你看了 , 好歹别告诉人去 。 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 , 连饭也不想吃呢 。 ”一面说 , 一面递了过去 。 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 , 接书来瞧 , 从头看去 , 越看越爱看 , 不过一顿饭工夫 , 将十六出俱已看完 , 自觉辞藻警人、余香满口 。 虽看完了书 , 却只管出神 , 心内还默默记诵 。
【陈芸|《浮生六记》与《红楼梦》相似的一处】黛玉问:“什么书?”宝玉“慌得藏之不迭” 。 沈复问:“何犹孜孜不倦耶?”陈芸“忙回首起立” 。 一慌一忙 , 相映成趣 。 随后的问答各自符合各自的角色 , 也匹配各自不同的环境 , 率真自然 , 更是精彩 。 宝玉说:“不过是《中庸》《大学》 。 ”黛玉笑道:“趁早儿给我瞧 , 好多着呢 。 ”宝玉道:“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 , 连饭也不想吃呢 。 ”再听陈芸怎么说:“不觉阅之忘倦 。 ”诸如此类的相似 , 倘若不是刻意的模仿 , 那就真真当得“妙合无垠”的激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