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源计划”两周年揭秘戏剧孵化经验:回归原创作品该有的样子( 二 )


高建成:北京人艺副院长冯远征最初便是我们“培源”发起人之一 , 今年随着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的启用 , 我们一直在探讨与“培源”的整体合作 , 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也专门委派了剧院相关人员 , 跟随“培源”全程挑选剧本 。
值得一提的是 , 今年我们与国家大剧院合作 , 正在孵化由朱虹璇、叶紫铃编剧的主旋律新作《征途》 , 日前也将进入验收阶段 , 如一切顺利 , 2022年底将在国家大剧院中剧场首演 。 可以说 , 今年我们与国有院团的合作比去年有了重大突破 。
【|“培源计划”两周年揭秘戏剧孵化经验:回归原创作品该有的样子】B.经验:回归原创作品本该有的样貌
|“培源计划”两周年揭秘戏剧孵化经验:回归原创作品该有的样子
本文图片

话剧《冰川》剧照 。
新京报:《冰川》是“培源”第一期剧本之一 , 去年8月启动“导演招募”到迎来首演 , 为什么孵化周期如此之长?
高建成:按常理 , 一部戏剧作品的创作周期本该这么长 。 只不过近十年来 , 整个大环境陷入到商业化戏剧创作模式 , 很多演出机构对于常规的创作流程越压越紧 , 已经不会有时间一步步打磨剧本 。 “培源”不过是回归了原创作品本该有的样貌 。
新京报:作为一部戏剧作品之“根” , “培源”在剧本这一重要环节是如何进行质量把控的?
高建成:作为“一剧之本” , 谁也不敢说剧本初稿就是好的 。 《冰川》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 首先 , 它从367个剧本里遴选出来 , 我印象中从第一稿至今 , 修改了很多版本 。
“培源”修改剧本的流程里 , 并非谁想改就改 , 而是经过一系列如剧本朗读、片段演示、研讨会等活动 , 逐步完成编剧部分的修改 。 导演介入二度创作环节也会有自己的想法 , 以至于演员拿到剧本的时候 , 也会根据自身的表演需求进行调整 , 整个过程实质是在不断调整剧本的方向 , 这也体现了戏剧本身就是多工种的艺术 。
新京报:从剧目孵化的角度 , 《冰川》向社会招募导演 , 这种做法的确带有某种创新性 。
高建成:其实大家放眼去看 , “培源”做的每一环都谈不上颠覆性的创新 , 但每一环都有一些“微创新” , 叠加在一起 , 最终效果感觉跟别人不太一样 。
相比于一般演出机构的选导演机制 , “培源”更希望“招募”这一事件本身 , 能够引起更多戏剧或导演从业者的关注 , 通过媒体宣传、线上直播等方式尽量扩大在行业中的影响 , 当然归根结底 , 还是得对剧本有足够的信心 。
新京报:针对《冰川》这部青年导演作品 , “培源”用了诸多“孵化”手法 , 可以称之为样本 , 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
高建成:纵观近七到八年时间里 , 没有人愿意按照纯商业标准去制作小剧场话剧 , 观众在剧场看到的商业作品几乎被大IP、明星话剧所取代 。 即使剧本再好 , 但导演与编剧没名气 , 成本回收周期长 , 依然没有人愿意做这类作品 。
《冰川》作为“培源”孵化最典型的样本 , 孵化的所有手段全都使用了 , 这是一部经过精心打磨的作品 , 同时青年戏剧工作者也在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快速成长 。 “培源”作为戏剧生态的构造者、倡导者和探索者 , 有义务发挥自身创作引导作用 , 我想你所指的意义便在于此 。
C.计划:新增演出行业的“招聘网站”
|“培源计划”两周年揭秘戏剧孵化经验:回归原创作品该有的样子
本文图片

高建成在“YUAN?融”培源两周岁生日会上发言 。 谢建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