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中国近现代以来山水画的衍变|纵笔写大化——傅抱石绘画艺术重读( 二 )




重读&中国近现代以来山水画的衍变|纵笔写大化——傅抱石绘画艺术重读
文章插图

《水调歌头·游泳》词意图
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的诗意山水本来与时代精神并不协调,但是傅抱石找到了一个衔接两个时期艺术风格的点,并且用它来贯穿传统与时代,这就是图绘诗(词)意。新中国成立之初,傅抱石便转向了这个方向的创作,并且他把诗(词)意山水又扩展到描绘革命圣地和新中国建设上,这个天才的创意是傅抱石找到的一个成功的转换枢纽,他以此作为自己中国画改造的切入点。在当时的背景下,这的确是个创举,引领了一股风气,也开辟了一个探索方向。图绘诗(词)意是傅抱石在政治与艺术之间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个题材为他的艺术探索提供了安全的政治保障,在此保障之下他在民国时期追求表现的山水画的笔墨与意境气韵才得以继续下去。民国与新中国两个时期具有不同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政策,许多跨越了这两个时期的画家都经历了重大的艺术风格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有的艺术家或者放弃原来的风格重新开始,或者固守原来的风格而停止了创作,在新中国时期的画坛渐趋湮没无闻。而转型探索的有成功者更有失败者,他们大都经历了艰难的转变和改造。傅抱石的创意使他成为两个时期艺术衔接比较顺利、成功的一位,也使他的中国画写生变革路径在新中国遇到更大的历史契机。
应该说,这些题材的探索一方面反映了傅抱石取材的宽广范围和多元探索,同时也是时代大背景使然,有些“选择”是艺术家无法回避的课题。客观地说,傅抱石的风格基调并不完全适合表现毛泽东诗(词)意,因为他的艺术基调是以写生入手的,一些诗(词)意图表现过于直白和拘谨;领袖故居、长征路线等革命山水题材稍显平实,对于政治主题的表现并不强烈。可以看出,对于外在社会主题进行构思和表现不是傅抱石艺术的长处,他的优长还是在于对主观一己之情的倾泻和抒发。傅抱石这些不同题材的尝试之间具有某种相对的独立性,并非完全自然圆融的过渡,呈现出跳跃性和断裂性,这说明那个年代有很多艺术之内的事情都并不全由艺术家自己主导。
二、写生基调与语汇转换
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倡的“写生”成为画界的关键词,以写生为路径的创作方法成了时代的风潮。傅抱石的山水画艺术在金刚坡时期本来就奠定了写生的基调,时代的倡导又为傅抱石艺术的进一步成熟提供了契机,他的山水画艺术在上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一个重要的转折。傅抱石把自己的风格探索与写生和写实路线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他的写生笔墨表现语汇进一步成熟和完善,并且自成体统,形成了一整套全新的山水画笔墨表现语汇,促成了他山水画新风格的成熟。
20世纪50年代,艺术家们走进生活,面对自然,以全新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然物象,逐渐创造出了一些写生笔墨造型手法,并成为一股艺术新潮。像西北画派的赵望云、石鲁,北京画坛的李可染,以及岭南画派的关山月、黎雄才等艺术家,都在用自己的笔墨直接面对大自然,重新探索中国画的笔墨表现,企求探索一种写生笔墨语汇。傅抱石是南方画坛引领这一风气的代表性艺术家。首先,他一反传统墨线勾勒的造型表现方法,淡化了线条在山水画中的作用,强化了点染、挥写的“块面”造型手法。傅抱石山水画中近景树石大多用浓墨写出,树干用轻松流畅的线条挥写,而不再是传统的篆隶笔意,树叶不是利用圈和勾来塑造的,而是随意点染。这种写生笔墨消解了传统笔墨的独立性,使铁画银钩变得轻松、自然、流畅,使之服务于形象塑造,凸显自然物象。这些表现方式已经超越了传统山水画的基本范畴,借鉴了西方风景画的表现方法,强化了自然物象,强调了写实意味。傅抱石的这种写生笔墨不但消解了传统笔墨的独立表现,而且弱化了单个山水形象的独立表现,从而把这些元素都纳入到画面的整体气氛和情调之中,以营造整体韵味情调为主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