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即位之初,他内心郁闷不已,因为当时的大宋已经病了,还病得不轻。
面对积贫积弱的困境,宋神宗想要挽大厦于将倾,他想到了一个人,此人名叫王安石。
在宋神宗抛出的橄榄枝下,王安石觉得是时候展现真正的实力了,于是果断赴京,决定与宋神宗一起创造历史。
欧阳修#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文章插图

公元1069年,王安石被任命为了参知政事,次年正式拜相,开始执掌大权,而历史上极为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了序幕。
王安石变法在当时的影响很大,由于触及了不少人的既得利益,朝中反对变法的浪潮一波接一波。
与此同时,在家里守孝满三年的苏轼,回到了京师,但是他发现一切都变了,而他曾经引以为傲的雄心壮志,也在这一刻,冰冷到了极点。
苏轼在京师放眼望去,他曾经所熟悉的师友已所剩无几,就连那个对他极为赏识的欧阳修,也因为反对新法,而被迫离京。
在当时的朝廷中,如果没人提拔和赏识,想要有一番作为,很难,苏轼对此也极为清楚,于是他决定让所有人都看清他的文人傲骨,他直接上书抨击新法。
欧阳修#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文章插图

王安石对此,自然也是十分震怒,既然连欧阳修他都能扳倒,一个在朝中没有任何根基的苏轼,王安石又怎么会放在眼里。
在王安石的授意下,御史谢景上书弹劾苏轼,苏轼无奈自请出京。
王安石与苏轼虽然政见不合,但在文学史上,两人都有着相当高的地位,也同属唐宋八大家,那么谁的文采更高些?
其实是王安石,他为了教训苏轼,曾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 欧阳修#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政治本无对错
在后世的印象中,苏轼的知名度要比王安石要高些,但是在当时而言,苏轼的知名度还真没有王安石高。
王安石是历史上公认的政治家,列宁曾评价他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而苏轼虽然也当过官,只可惜连政治家的头衔都没有混上。
说起苏轼的仕途,其实还挺令人惋惜的。
欧阳修#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文章插图

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欧阳修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柳宗元、苏轼一起又被被后人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而在欧阳修声名鹊起的时候,苏轼还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愣头青。
在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时,欧阳修等人正致力于诗文革新运动,当他看到苏轼的策论之后,便被他的文风所打动,并且直言: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在欧阳修的肯定和褒奖之下,苏轼名动京城,就在他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候,母亲病逝了,按照当时的礼节,苏轼必须回家守孝三年。
欧阳修#王安石为教训苏轼,出一个上联,结果成了千古绝对,至今无人能对
文章插图

守丧期满之后,苏轼还朝为官,可是没过几年,他的父亲也病逝了,苏轼只好再次回家守孝三年。
守孝的六年,苏轼失去了太多太多的机会,当他再次回京时,赏识他的欧阳修已经离京了。
苏轼觉得是王安石变法拦住了自己,他想再抗争一次,只是可惜,失败了。
文采谁高谁低
返朝回京的苏轼,与王安石也是有交集的,想想也是,当时的王安石炙手可热,苏轼在仕途上,不得不经过王安石这关,只是苏轼最终还是和王安石站到了对立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