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之堂|周春健:学而习之藏并展 爝火不息承与传


习之堂|周春健:学而习之藏并展 爝火不息承与传
文章图片

周春健教授(左一)为青年学生导览
习之堂|周春健:学而习之藏并展 爝火不息承与传
文章图片

“习之堂儒学馆 ”的收藏室
习之堂|周春健:学而习之藏并展 爝火不息承与传
文章图片

图1
习之堂|周春健:学而习之藏并展 爝火不息承与传
文章图片

图2
习之堂|周春健:学而习之藏并展 爝火不息承与传
文章图片

展陈的旧讲义令人动容
文/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黎存根 实习生 徐小倩
图/受访人提供
中山大学南校区 , 哲学系所在的锡昌堂一楼 , 一场名为“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特展”的展览已举办有时 。 从2019年开始 , 中大师生以及校内外不少传统文化的爱好者 , 已经慢慢习惯了此间作为该校哲学系教授周春健的一个特别“表达通道” 。
周春健是以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四书学、诗经学为专业的学者 。 从老讲义到旧家书 , 从乐教文献到汉文文书 , 他在教研之余 , 以家庭创办的“习之堂儒学馆”为依托 , 近三年来向公众奉上了四个文化主题展览 , 用文化实物的形式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 同时 , 他所做的传统文史哲普及讲授 , 也从家人推广到校园、社区等更大空间 , 由家教进而社教、教化 。
“儒学馆”+“博物展览”+“小讲堂” , 探察儒学在当代的生命力 。 周春健说 , 这是他亲身实践中国哲学的方式 。
“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
采访人员在“风月同天——习之堂藏东亚汉文书特展”现场看到 , 展品依日本、韩国、越南三个国家厘为三组 , 每组又有诗文信札等不同类型若干 。 从经史子集到酬唱诗文 , 至亲友书信 , 再及官府地簿 , 可窥见诸邦昔日汉文书写之盛 。
周春健介绍 , 秦末赵佗于岭南建南越国 , 汉字始经此地传入越南北部;最晚至汉代 , 汉字传入朝鲜半岛;魏晋时期 , 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东瀛 。 随着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传入 , 周边民族或国家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 , 渐次而形成东亚汉字文化圈 。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后 , 日本友人支援中国的物资包装箱上印有‘山川异域 , 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 , 明月何曾是两乡’等汉文诗句 , 为国人热议的程度给了我很多感触 。 ”
因此 , 周春健从上述三国汉文书写出发 , 意在呈现中华传统文化对东亚文明进程的深远影响 , 也为了“触发国人之文化反思——现代中国之汉文书写及语言表达 , 如何永葆典雅之品质 。 ”他说:“一方面 , 我们通过观看‘书写’ , 体察中国文化两千多年来对东亚汉字、儒学等方面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 , 在数字化进程飞快的当下 , 我们应审视和反思自身对于汉字习得的态度 。 ”
这次展览也是中山大学第二十四届哲学月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 本届哲学月的主题正是“通向世界的中国哲学” 。
藉展览理解中国
2014年周春健创办了家庭式的私人收藏馆“习之堂儒学馆” , 以学人手稿的收藏、展览及研究为特色 , 包含手稿、信札 , 讲义、笔记 , 图书、档案 , 书稿、校样 , 牌匾、对联 , 砖石、瓦当 , 书画、拓片 , 地契、海报等 , 目前已有藏品三千余种 。 在建立馆藏作品体系的过程中 , 周春健越发认识到治学教研与收藏存在互补共进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