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当代文学如何表达乡愁?仅靠想象和书写经验是不够的

近些年来 ,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 乡土给作家提供了崭新而广阔的文学书写空间 。 新时代文学如何书写乡村?如何刷新“乡愁”这一传统主题?12月24日 , 第一期“十月·活力瓯海”大家文学论坛在线上举行 。 艾伟、梁鸿、乔叶、王十月、杨庆祥、刘大先、徐晨亮、沈念、刘汀、苏沧桑、孙良好、东君、绿茶、周吉敏、谷禾等来自全国各地近20名作家、学者、文学评论家 , 以“我的乡愁与你不同: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文学表达”为主题 , 各抒己见 , 金句频出 。 此次线上文学论坛还通过多家平台在网上直播 , 累计观看量超过25万人次 。
乡土题材出现某些书写惯性和审美疲劳
担任此次线上论坛主持人的《十月》杂志副主编、文学评论家季亚娅提出一连串值得深思的问题 。 她提到 , 乡土书写和乡村建设一直是中国文学和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 。 进入 2000年后 , 尤其是近些年 , 情况已经出现了变化 , 一个是文学中所谓从乡村到城市的空间位移 。 从当下发表和出版来看 , 乡村题材作品的比例在明显减少 , 即使有 , 也往往集中在非虚构作品中 。 另一个是 , 已有的乡土题材出现了某些书写惯性和审美疲劳 , “乡村凋敝”这样的情感式表达在作品中比较常见 。 真实的乡土是什么样子 , 乡村的组织形态、生产方式、文化方式、传播方式、情感方式在发生怎样的变化?谁在深入乡土书写的现场和第一线?而且与乡村振兴实践相结合 , 文学如何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当下经验又如何刷新“乡愁”这一传统主题?在这其中 , 作家的主体性和个体特性又应该如何体现?
浙江一批散文家在纸上构筑自己的江南
【文学|当代文学如何表达乡愁?仅靠想象和书写经验是不够的】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分享说 , 对他来说 , “乡愁”就是中国的文化 , 就是《红楼梦》 。 在他看来 ,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 中国人已开始认识到我们自己的生活和传统 , 他相信今天的中国作家都会明白这一点 , 他们也会有关于乡村的更好的文学表达 。 比如浙江就有一大批散文家 , 在纸上构筑了属于自己的江南 。
评论家刘大先目前正在北川挂职 , 他近年来走访了很多基层乡村 。 他眼睛看到的乡村 , 跟文学作品中的乡村是两个世界 , “当下的乡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 。 由此他感觉到 , “当下的文学表达有着浓厚的滞后性 , 无论从观念到情感 , 还是从美学到形式 , 它跟当代乡村完全是脱节的 。 ”
以“梁庄”系列闻名的作家、教授梁鸿对乡村变革有着深切的体验 。 她表示自己写梁庄并不是因为“乡愁” , 而是把梁庄当作一种当下的写作 , 还在进行中的 , 也就是现在的村庄 。
仅靠经验想象书写今天的乡村肯定不够
书评人绿茶是温州人 。 由于各种原因 , 他已经三年没有回温州 。 对于他来说 , 阅读是他缓解乡愁的一种方式 。 当天他也列举了关于温州的多种图书 。
《作品》杂志社长、总编辑王十月表示 , 今天太多的作家依然在延续前辈作家的传统 。 “我们的很多作家并不了解农村 , 不了解农民 , 不知道农民在经历什么 , 或者农民在想什么 。 他们笔下的农民 , 要么是鲁迅式的、沈从文式的 , 要么是贾平凹式的、莫言式的 。 ”他认为今天乡村的变化是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 , 这不仅是指乡村建设的美丽 , 更多是在于人们对传统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还有一个问题是 , 今天的作家能否建构一些新的乡土意向、新的乡村审美?这是乡土文学写作能够努力的一个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