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从二维到四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暖鸭先知 。 蒌蒿满地芦芽短 , 正是河豚欲上时 。 ”苏轼这首脍炙人口的题画诗 , 为我们描摹出一幅画的丰富内容:近景远景的层次感、上下错杂的高低感、人与禽鸟的共情感、生机勃勃的自然感、所见与想见的明暗感 。 题画诗是一种独特的存在 , 试图用时间艺术的文字诠释空间艺术的绘画 , 在时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 苏轼与王维诗画皆精 , 可谓隔代知音:“味摩诘之诗 , 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 , 画中有诗 。 ”这一评价意味着 , 作为时间艺术的诗歌与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之间存在通约的可能 。 将绘画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 , 是一件艰难的事 , 而题画诗能在绘画与文字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 因此以题画诗作为依据 , 对从二维向三维、四维拓展的绘画艺术进行分析 , 不失为一条便捷的路径 。
【平面|从二维到四维】美术是空间艺术 , 意味着美术可以在长、宽、高所构成的立体空间进行艺术创作 。 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具有长、宽、高的表现空间 , 而绘画只能在长、宽构成的平面进行创造 , 因此绘画也被称为画幅、尺幅等 。 二维平面的有限并不能限制画家的创造力 , 于是画家尽量在长与宽构成的平面上 , 运用色彩、线条、透视、聚焦、明暗、光线、景深、层次、皴染、留白、烘托等各种各样的手段 , 突破二维平面对人们想象力的限制 , 努力由二维向三维甚至四维拓展 。
虽然只有长与宽可供画家挥毫泼墨 , 但画作却能体现纵深感、立体感 , 这是绘画由二维向三维拓展的一种境界 。 沈周《卧游图》写出了远山云空、邈远苍茫的远景 , 屋宇树丛、河水汤汤的中景 , 树下坐者、溪岸小船的近景 , 高低错杂、俯仰结合、虚实相生 , 极具长、宽、高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充分利用透视、聚焦、光线等手段 , 让整个画面充满了强烈的深邃感 , 传达出浓厚的宗教气息 。 与此相反 , 波斯细密画追求平面空间的视觉享受 , 在空间表现上不囿于焦点透视 , 突出平面的超自然构图 。 帕慕克的小说《我的名字叫红》 , 围绕细密画能否引进法兰克画法 , 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冲突和谋杀 。 透视法甚至成为新旧冲突的导火索 , 艺术成为改变传统文化、风俗习惯、政治制度的重要力量 。
绘画试图在平面世界反映时间的演进、动态的过程 , 将时间这个维度引入平面 , 在艺术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 因而也更富有表现力 。 苏轼(字子瞻)与李公麟(字伯时)合作完成一幅画作 , 黄庭坚写下题画诗《题竹石牧牛》(子瞻画丛竹怪石 , 伯时增前坡牧儿骑牛 , 甚有意态 , 戏咏):“野次小峥嵘 , 幽篁相倚绿 。 阿童三尺箠 , 御此老觳觫 。 石吾甚爱之 , 勿遣牛砺角 。 牛砺角犹可 , 牛斗残我竹 。 ”画面动静结合 , 动感十足:石头与绿竹作为静态背景构成“一般现在时态” , 牧童手持竹鞭、骑牛驭牛构成“现在进行时态” , 牛即将走过石头附近并在上面磨角构成“将来进行时态” , 马上要走过绿竹、发生争斗构成“将来完成时态” 。 这一蕴含多种时态的画面 , 让我们想起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的经典开头:“多年以后 , 面对行刑队 ,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 ”
在拓展时空维度上走得更远的是野心勃勃的毕加索 。 如果说现实主义画家主要运用再现的手法来拓展时空 , 那么创立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的毕加索则主要采用表现的手法来拓展时空 。 毕加索拒绝写实和再现 , “不描绘视觉真实 , 描绘的是一种观念的真实” 。 《亚威农少女》将巴塞罗那亚威农街区的五位女性的身体 , 分割成参差不齐的平面 , 使人物与其身后的帷帐和空间混淆在一起;他将人物分割成几个混乱的平面 , 就好像观众是从好几个不同的视角——左边、右边、正面——来观察整个人物一样 。 空间观察的视角变化 , 也意味着时间观察的位移变化:时间和空间互动的全新再现风格就此形成 。 《哭泣的女人》把女人脸部的正面、侧面都呈现在一个画面中 , 夸张变形、多个视角、不同色彩 , 全方位地刻画了女人心中的伤悲 。 现实世界的视觉事实 , 不再是艺术世界的心理真实 。 正如毕加索所说的那样:“我画的是我心中所想 , 而不是我眼中所见 。 ”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和独特视角 , 成为艺术创作的革命性因素;探索时空这个终极性命题 , 成为艺术、科学、哲学、宗教恒久不变的母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