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 , 诗人、诗歌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郑敏 , 因病在北京逝世 , 享年102岁 。
作为“九叶诗派”的最后一叶 , 郑敏通过百年人生淬炼和持续深邃地写作 , 成长为是中国诗坛的“常青树” 。 “无论是作为一位思想活跃、特立独行的女诗人、一名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学者与英美现代诗的翻译家 , 还是作为历经百年沧桑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 , 郑敏的写作历程、个人生活经验与创作硕果 , 都已成为这个风雨变幻、动荡不安的 20 世纪的鲜活见证 。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教授刘燕曾评价道 。
文章图片
郑敏 图片来源:北京日报微博
西南联大诗人中的明星
郑敏于1920年生于北京 , 祖籍福建闽侯 , 本姓王 。 祖父王允皙 , 是福州很有名气的词人 , 生父曾留学法国和比利时 , 专攻数学 , 生母念过私塾 , 喜欢诗词 。 郑敏继承了家族中文学的一脉 。
一岁半时 , 郑敏得了脑膜炎 , 几乎要死了 。 后来就被过继给生父留法时期的把兄弟郑礼明 , 改姓郑 。 郑礼明是一位工程师 , 后加入同盟会 。 他以那个时代所可能达到的最开明的思想抚育郑敏 , 总是鼓励她要以平等自尊的态度和他探讨问题 。 因此郑敏的童年和少年极少封建色彩 , 成长为一个重视独立思考的人 。
1939年 , 郑敏考入西南联大哲学系 , 开始接触闻一多、徐志摩、卞之琳、废名等人的新诗 , 并且在二年级时被分配到冯至的德文班上 , 迷上了冯至的诗 。 下课后 , 郑敏老是跑去冯至家中“傻坐” , 听冯至和夫人 , 和卞之琳等客人聊天讨论 。 对她来说 , 冯家就像图书馆 , 像智慧的展厅 。 她不发言 , 就是吸收 。
一年后 , 一次在德文课后 , 郑敏将一本抄有自己诗作的纸本递给冯至 , 请他指教 。 冯至说:“这里面有诗 , 可以写下去 , 但这是一条很寂寞的路 。 ”“我听了以后 , 久久不能平静 。 我想就是在那一刻 , 注定了我和诗歌的不解之缘 。 ”郑敏曾回忆道 。
1942年 , 郑敏在昆明当地的报纸上了发表了第一组作品 。 次年 , 她从西南联大毕业 , 在冯至的推荐下 , 又在《明日文艺》上发表了九首作品 , 其中就包括后来改名为《金黄的稻束》的代表作 。
“(郑敏的诗)能叫人看出一个丰盈的生命里所积蓄的智慧 , 人间极平常的现象 , 到她的笔下就翻出了明暗 , 呈露了底蕴 。 ” 1948年 , 陈敬容在《诗创造》上发表了《真诚的声音——略论郑敏、穆旦、杜运燮》 , 里面这样评价郑敏的诗歌 。 袁可嘉则在《诗的新生代》一文中说:“她诗中的力不是通常意义上重量级拳击手所代表的力 , 却来自沉潜 , 明澈的流水般的柔和 , 使人心折 。 ”自此 , 郑敏和穆旦、杜运燮一起被誉为“西南联大诗人中的三星” 。
1948年冬 , 郑敏前往美国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 。 期间 , 她的第一本诗集《诗集1942-1947》 , 由巴金亲自编辑出版 。 这本汇集了郑敏是早期诗歌的作品集 , 注重场景和气氛的渲染 , 韵律感强 , 加之哲学思考的引入 , 使得整部作品集具有相当的现代性和穿透力 。 可以说 , 郑敏诗歌的艺术起点很高 , 然而随着回国后的一系列历史变动 , 她不得不中断了自己的创作 。
文章图片
20世纪80年代初 , 部分九叶诗人合影 , 从左往右:陈敬容、杜运燮、曹辛之、郑敏、袁可嘉、唐祈
- 美丽家园@落叶课堂后,居然涌现那么多蓝媒“艺术家”
- 杨晓通&“当代女马可·波罗”意大利文讲述侨乡浙江瑞安非遗
- 袁侃@当石库门遇上当代艺术,来今潮8弄体验一场“城市奇遇”
- 赛事!日照“太阳城”网球公开赛启动仪式圆满举行
- 感觉|?品黄香九画“猪”
- 西装|《不会恋爱的我们》来袭,金晨化身霸总,恋上“小狼狗”王子异
- |虎年喜相“豫”!河南博物院携“青玉虎形佩”首次参与“集五福”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错换人生&谁家子弟谁家院,“错换人生”DNA再掀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