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派|纪念|“九叶”最后一叶:“寂寞”诗人郑敏( 三 )


诗派|纪念|“九叶”最后一叶:“寂寞”诗人郑敏
文章图片

郑敏 图片来源:橙柿互动客户端
回溯传统、重建新诗的思考
郑敏在不断探索个人诗歌写作的同时 , 也一直在思考中国新诗问题和未来 , 充满忧虑 。 上世纪90年代 , 她发表了一系列反思文章 , 包括《世纪末的回顾:汉语语言的变革与中国新诗创作》《中国诗歌的古典与现代》《语言观念必须变革》等 。 她对新文化运动中过于否定传统 , 否定文言 , 视为中国新诗发展先天不足的症结所在:新诗的语言深受“我手写我口”的观念影响 , 以致新诗的辞藻缺乏汉语文学语言所特有的形象美与深厚的境界内涵 。
这些思考引起了学界声势颇大的辩论 , 郑敏也被视为90年代文化守成主义的代表之一 。 然而回溯、重拾传统 , 并不等于复古、守旧 。 郑敏在强调新诗应该从古典中汲取养分的同时 , 也认为新诗不能脱离世界潮流 , “我们既要了解自己的传统 , 也要了解西方的传统 。 ”
“郑敏一方面是在反思五四文化激进主义 , 另一方面 , 她更加重视的是对汉语新诗的重新建设 。 ”张桃洲看到 , 郑敏对古典传统的呼唤 , 与对外来文化资源的使用 , 是并行不悖的 。
对于中国新诗的未来 , 郑敏认为 , 新诗迫切需要寻找到具有自己汉语语言特性的当代诗歌艺术 , 建立自己的新诗诗学 , 只有这样 , 才有可能与世界的当代诗并驾齐驱 。 而对于九十年代以来 , 当代诗出现的反崇高、反审美、反共性、反文化、反意义、反主题等等倾向 , 希望以此达到“先锋” , 郑敏并不认同 , “诗歌需要诗人对生命真诚地揭示 。 真诚是诗人的第一美德 , 而任何油滑的玩闹都是对诗的亵渎 。 ”
“对于90年代以来中国诗歌的种种状况 , 郑敏可以说是提出了非常激烈的批评 。 在她看来 , 当时中国诗歌受商业主义、大众文化的影响太大 , 是误入歧途 , 所以提出了一种中和路线 。 ”这些批评 , 张桃洲认为有其过于激烈之处 ,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 其中合理的部分越来越凸显 , 其中一些建设性的方案对今天的启发依然很大 , 特别值得重新思考 。
诗派|纪念|“九叶”最后一叶:“寂寞”诗人郑敏
文章图片

人生路走完 , 典范意义永存
青年诗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子瓜曾集中系统阅读研究中国新诗早期诗人的作品 , 其中就包括郑敏 , 在他看来 , 无论是作为诗歌写作者还是学术研究者 , 郑敏在两方面都能给现在年轻人以启迪 。
“本来只是知道她40年代的作品 , 读了全集才发现 , 郑敏80年代以后还写那么多那么好的作品 , 即使放到今天仍然可以说是新颖 。 之前我们可能有一种误解 , 认为很多早期新诗诗人在年轻时写了不少好作品 , 但是到中年或晚年时 , 要么是没有新作 , 要么就是没有进步 , 甚至不退步就已经很罕见了 。 ”王子瓜对澎湃新闻表示 , 郑敏是其中非常难得的“异类” , 在六七十岁高龄的时候 , 又开出了新叶 。
在王子瓜看来 , 中国当代诗歌有一种奇怪的现象 , 无论是诗歌界还是读者 , 都有一种过于趋新的心理 , 对于“老诗人”的东西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
“但是国外诗人 , 比如奥登、艾略特 , 他们对于自己的传统是非常了解的 。 中国诗人往往是过于‘当代性’了 , 而不能或不愿意去设身处地理解和体察新诗是如何从无到有 , 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如何枝繁叶茂的 。 ”就郑敏来说 , 王子瓜认为 , 她有很多作品依然能带给他新鲜的刺激 , 比如《新婚》《最后一种》就充满了鲜活的表达方式 。 另外 , 诗人处理她当时面对的现实生活 , 如何将它们转化为诗歌 , 依然充满了典范性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