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电影《苏格拉底》(1971)剧照 。
古典政治哲学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人 。 这肇始于苏格拉底 。 苏格拉底绝没有服从一种特定的宇宙论 , 因此其知识是关于无知的知识 。 关于无知的知识不是无知 。 它是关于真理和整体难以捉摸这一特性的知识 。 ”
施特劳斯对哲学的理解是:它始于一种对整体知识的欲望 , 并以意识到“真理难以把握的特征”而结束 。 在关于整体的知识之前的必然是关于部分的知识 。 由于我们不可能立刻获得关于整体的知识 , 仿佛“从枪管里射击”(shot out of the barrel of agun)一样(这是黑格尔的著名比喻) , 我们必须以一种“上升”的形式到达整体 , 这一运动过程是从我们立即便能知道的事物——由“前哲学”经验构成的世界——上升到那些仍旧晦涩且被神秘所笼罩的事物的过程 。
哲学必须从普遍同意的前提出发 , “辩证地”向前行进 。 这一上升过程从我们所共享的意见出发 , 这些意见“对我们来说位于首位” , 也即这些意见关乎政治共同体的基础 , 共同体成员的权利与义务 , 法律与自由的关系 , 以及同战争与和平有关的律令 。
正是“政治”为我们的这一上升过程提供了最清晰的出发点 。 为什么会这样?
政治哲学是第一哲学
政治哲学并不仅像伦理学、逻辑学或美学一样 , 仅仅是整体哲学的一个分支 。 对施特劳斯来说 , 政治哲学是某种第一哲学 。 对政治事务的探究要求我们首先探究关于更好事物与更坏事物的意见 , 关于正义与非正义的意见 , 这些意见塑造了政治生活 , 并赋予其意义 。 所有政治都被意见所统治 , 而政治哲学将研究统治一个共同体的意见——这通常是写入法律、法规和其他官方文件的权威意见——作为其出发点 。 我们的意见在其核心处包含了关于政治生活本质的核心假设 。 如果没有做出关于法律和权威的特定假设 , 一个人不会将警察看作警察 。 只有从意见出发 , 我们才能够开始这一向政治哲学的上升过程 。
如果说所有的政治都被意见所统治的话 , 那么所有的意见都关注维持现状或做出变革 。 变革是想要使事物变得更好的愿望;维持现状则是想要防止事物变得更坏的愿望 。
本文图片
电影《大都会》(1927)剧照 。
于是由此可见 , 所有政治都预设了某些关于好和坏的意见 , 并据此评判变革 。 “政治事物依其本性 , ”施特劳斯写道 , “便是支持与反对、选择与抵制、称赞与指责的对象……如果一个人没有严肃地对待它们或含蓄或明确的主张 , 那么他就没有理解政治事物之所是 , 没有理解政治事物之为政治事物 。 ”
但关于好和坏的判断预设了某种关于善的思想 , 某种关于共同体或社会的善的思想 。 这些意见尽管本身并非哲学 , 但其仍然与哲学共享某些事物 , 也即对政治的善、对共同体的善的关注 。 但将政治哲学家同最好的公民或政治家区别开来的事物 , 并不是对这个或那个政治共同体的幸福的关注 , 而是其所拥有的特定视角:政治哲学家寻找塑造“好的政治秩序”的“真正标准” 。
从某一角度来看 , 政治共同体是一个存在的范畴 , 其仅不过是整体的一方面或一部分 ,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则是整体的缩影 。 政治是自然秩序内对人类进行分组的最完整方式 。 因此 , 政治秩序为其他所有秩序提供了基本的结构 , 或确定了它们的排序 。 在所有易毁灭的事物中 , 政治秩序所具有的异质性 , 最接近地表达了永恒秩序的异质性 。 关于整体的知识必须始于政治哲学 。 而政治哲学究竟是成了终点本身 , 还是成了一种理解形而上学的手段 , 施特劳斯并没有明确地解决这一问题 。
- 王利明|王利明:“守拙”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人遗忘了
- 受刑者&古代最奇葩的刑罚,没一丝痛苦,现代人花钱体验!
- 三国演义中&为何古人用的兵器,现代人拿都拿不动?真相令人哭笑不得
- 一夜成名@王利明:“守拙”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人遗忘了
- 美德|王利明:“守拙”在某种程度上被现代人遗忘了
- 巢湖@这对联几百年来无人对出,连苏轼都无能为力,竟被现代人对出了!
- 刑罚!中国一种古老的刑罚, 对古代人是惩罚, 对现代人是享受
- 中老年人@苏东坡的长寿养生之道:4句养生办法,非常值得现代人学习
- 洗冤录@古人比现代人朴实吗?明朝一桩奇案显示,他们的心机深不可测
- 香菱#袭人试探林黛玉,林黛玉说了一句话,成为现代人爱用的至理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