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这些打油诗看似俚语,却越读越有意思,值得收藏

这些打油诗看似俚语,却越读越有意思,值得收藏!
引子:最早见诸史料的打油诗李老师&这些打油诗看似俚语,却越读越有意思,值得收藏
文章插图
在中国古代的民间文学中,打油诗是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的。打油诗最早起源于唐代民间,以后瓜瓞绵绵,不断发展,表现出活跃的生命力。
打油诗虽然不太讲究格律,也不注重对偶和平仄,但一定会是押韵,亦通常是五字句或七字句组成。这类诗一般通俗易懂,诙谐幽默,有时暗含讥讽,风趣逗人。
打油诗之得名,是源于唐代民间诗人张打油。史料上关于张打油的记载很难找见,有人说,张打油不过是一般的读书人,有人说他是个农民,总之是个无名小卒。他留下的一首最著名的打油诗,就是那首人人能背诵的《咏雪》诗:
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此诗描写雪景,由全貌而及特写,由颜色而及神态。通篇写雪,不着一“雪”字,而雪的形神跃然。遣词用字,十分贴切、生动、传神。用语俚俗,本色拙朴,风致别然。格调诙谐幽默,轻松悦人,广为传播,无不叫绝。
第一次了解这首诗,最早还是从姥姥口中得知的,那是雪后初晴时,姥姥用来教育我们这些小辈的歌谣。
看来,打油诗写好了,是真可以传世的。
今天,老黄就为你介绍几首值得收藏的色香味俱佳的打油诗。
1/最有故事的打油诗:《梅花诗》(清·弘历)李老师&这些打油诗看似俚语,却越读越有意思,值得收藏
文章插图
乾隆一生热爱文学,著作颇丰。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的诗作就多达43000余首诗,其诗词创作的总量已接近于整部《全唐诗》,是位高产诗人,可是,能够传世的却不多,因为,乾隆的诗大多水平不高,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即兴之作。
例如,前些年有个电视连续剧,名叫《宰相刘罗锅》,剧中就有这样一个桥段:乾隆与众大臣给皇太后请安后在游园时其随手摘下几瓣梅花“信口开河”道“一片两片三四片”,旁边有大臣拍马屁说:“好!”
乾隆进入状态了,接着又吟出“五片六片七八片”,又听到“好,妙,皇上真是好文才啊!”皇太后听了只是一个劲地笑;乾隆得意洋洋地说“九片十片十一片”,完了再无下文。
大臣们有些呆了,只见这时,大学士刘镛却不慌不忙地接道“飞入草丛皆不见”。乾隆装作笑容说:“对,飞入草丛皆不见。”
2/最具反击力的打油诗:《咏麻雀》(清·李调元)李老师&这些打油诗看似俚语,却越读越有意思,值得收藏
文章插图
中国古代的打油诗,有些还是相当有意境的,比如有首可与乾隆帝《梅花诗》相媲美的诗,叫《咏麻雀》,作者也是乾隆同时代人,叫李调元。乾隆二十八年(1763)进士,由吏部文选司主事迁考功司员外郎,历任翰林编修、广东学政。李老师是清代著名的戏曲理论家与诗人。
话说李老师在任两广主考期间,那些应考的青年才俊们都对李大人表示不服,一个“戏子”评论家能有什么真才实学?大家纷纷表示要与主考大人飙诗。
面对汹涌而来的唾沫,李大人处变不惊,从容面对。比到最后以麻雀为题,各人吟一首诗。李老师不假思索,随口吟出:
一窝一窝又一窝,三四五六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钟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众才子听后,先是哈哈大笑,继而哭笑不得,最后呆如死麻雀。李老师就这样用实力打了那些喷子的脸后,扬长而去。
3/最具情怀的打油诗:《除夕诗》(明·唐伯虎)李老师&这些打油诗看似俚语,却越读越有意思,值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