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梅花香自苦寒来。
梅花在中国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一种花形雅致、花色纯正、花香清馥、花枝疏瘦有韵的自然物象,又是高洁雅正的象征。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不管是梅花的外形特征还是梅花的象征精神,都已深深融入每一个人的文化记忆中。“四君子”以梅为首,梅也位列“岁寒三友”之列,望梅止渴、青梅竹马等与梅有关的常用语更是为成语宝库增添绚丽多姿的色彩。
梅文化到了宋代被发扬光大,宋代涌现了大量的咏梅诗词,光是流传下来的宋代咏梅诗词就有一千多首。
如被人们熟知的“梅妻鹤子”林逋,他笔下的梅花便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朦胧美;王安石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的名言警句;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写出过婉约气息十足的“百花头上开,冰雪寒中见”;陆游更是写了一百多首关于梅的诗词,其中像“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等,更是传唱不衰的名句。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宋代文人不仅在诗词中选择梅花这一意象作为抒情的载体,他们的着意眷恋和描摹使梅花的形象更充分地文人化了。他们不仅继承了梅花的传统民俗观念和感情,更将自己独特的人格精神和人生感悟赋予在梅花中。
宋词中的梅花意象不仅彰显了词人自己的鲜明个性,而且形成了共同的时代特色。梅花被寄予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折射了他们卓然孤高而又儒雅细腻的心态。这种群体性的自觉歌咏,也使梅花带有了更加深厚的思想内涵和更加丰富的文化意蕴。
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词人,其词在艺术上独辟蹊径,具有鲜明的个性和艺术风格, 其骚雅清空的词风对南宋和清代影响极大,在中国词史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姜夔84首词中,有近30首写到梅花。从数量上的对比中,可以毫不避讳地说,姜夔词中有相当数量的作品是用梅花这一形象来传情达意的。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姜夔为何对梅花如此情有独钟?这和词人的人生追求有关。梅花象征高洁、清雅、坚贞等文化内涵,历来受世人尊崇。姜夔一生没有做官,性情孤独淡泊,某种程度上两者之间是相通的,姜夔将梅花视为知音,借梅花表达自己高雅幽静、淡泊名利的人格。
正像姜夔在咏梅词《卜算子》中的“绿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那样,梅花竞相开放,却无人欣赏,其中还寄予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意味。词人早年多次考试不中,一直辗转于江湖,漂泊不定。虽与当朝名仕结交,但一生清贫,或许正是这种生活经历造就了姜夔高洁雅正的品格。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姜夔早年好学,但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与登科失之交臂,所以他也没有机会进入仕途,布衣终生。
姜夔在音乐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他对音律书画,无一不熟谙精通,是一个身兼多种才艺的人。他尤其以填词制曲见长,深得当时名家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萧德藻等人的欣赏。
姜夔在曲词与音乐方面取得的成就与他的身份完全是不相匹配的。如果他能在南宋高级音乐机构教学,或许他的音乐才华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认可,但科举落榜注定了姜夔无缘仕途。他布衣一生,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在显贵之家做“清客”,依靠写词谱曲博得达官贵人的赏识。说白了就是依靠自己的才华领取微薄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