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五 )


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疏影》一篇,笔法极为奇特,连续铺排五个典故,用五位女性人物来比喻映衬梅花,从而把梅花人格化、性格化。
开篇三句,大意是说: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双宿双飞,它们有时在花丛中翩跹起舞,有时又栖宿在梅花丛中。
这三句中,词人巧妙地化用赵师雄在罗浮山遇仙女的典故。传说赵师雄行经罗浮山,日暮时分,在梅林中邂逅了一位绝美的女子相遇,他们在梅林中赏花对酌,期间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戏舞。赵师雄所遇到美女就是梅花女神,她的侍童天亮以后就化为梅树枝头的翠禽了。
姜夔这个典故运用得惟妙惟肖,而“苔枝缀玉”四字正是用来描摹罗浮女神的风致与情态的,“枝上同宿”是借喻赵师雄的神仙奇遇。这个典故,使得梅花也如罗浮女神一般,在典雅清秀之外又增添了一层迷离恍惚的神秘色彩。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接下来的三句大意是说: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它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于是引出第二个典故,唐代诗人杜甫笔下的“佳人”。
杜甫《佳人》一诗中是这样描写这位“佳人”的:“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绝美的女子,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姜夔用来比喻梅花,以显示梅花孤傲高洁的品性,是再贴切不过了。
姜夔在引出佳人这个艺术形象之前,先写了客旅他乡的邂逅,使词义带上了一种红颜知己的世俗情调;词人又写了夕阳与黄昏,虽说这是与梅花非常相称的环境背景,但也透露了一点冷落与迟暮的感叹,这样,佳人的形象就更加丰满了。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上片最后几句,词人浓墨重彩地用王昭君的典故来拟化梅花,来渲染梅花的形象。这几句大意是说:就像王昭君远嫁,不习惯远嫁的生活,内心经常怀念着故土。词人心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暗香,它缥缈、孤独。
姜夔以美人拟梅花,为诗人的惯用修辞手法,因为《疏影》的主旨是写梅花,不是昭君,所以用典处处贴近梅花题目。这就是词人写完昭君,笔锋一转,再写其他人物典故的原因。
下片开头三句,词人用寿阳公主的典故来写梅花,大意是说: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
这三句写出了梅花随风飘落时的轻盈的样子,也写出了人与花交融在一起的意境,写人就是写花,写花就是写人。寿阳公主的典故就是词人刻意安排的气氛组一样,应情应景,为全词游赏的气氛带来了一股活泼松快的情调,带来了一些令人会心一笑的时刻。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最后一个典故是汉武帝“金屋藏娇”事,这是由梅花的飘落引起了词人惜花的心情,进而联想到保护梅花。“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是殷切的呼唤,“早与安排金屋”,更是热切的希望。可是到头来,“还教一片随波去”,花落水流,徒有惜花之心而无护花之力,梅花终究还是凋谢飘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