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三 )


词人由月色写到回忆往事时的凝神深思的情态:这样美丽的月光,这样多情的夜晚,词人曾不止一次地体验过,月光曾经多少次映照着词人。月光坐过的台阶上,也依稀留下了词人的身影;月光徘徊过的林间小道上,留下过词人的足迹;在月光照耀过的湖面上,留下了词人夙夜前行的侧影。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接下来,词人写道: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她跟着词人一道攀折梅花,他丝毫不顾夜晚的清冷寒瑟。词意至此,一幅立体的、动态的生活图景被词人勾勒、点染而成,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唯美动人的意境。
图景中的人与物、情与景、声音与颜色纵横交织在一起的,并逐一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词人的这种全新的艺术创造力也为读者带来极致的视觉体验。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月色下、笛声中,一位美丽的女子在采摘梅花,女子的一片深情全都倾注在梅花上,词人寄寓在梅花中的感情也就格外真挚、格外感人了。这位女子就是词人心仪之人,他同心爱的女子在一起,折梅相赠,赋诗言情,梅花见证了他们的爱情。此情此景,唯美动人,扣人心扉。
接下来两句,词人由回忆回到现实。姜夔的生活是飘零寓居的,为了生计,他在多地辗转,时光如白驹过隙,匆匆而过,词人的身上也留下了岁月的烙印。词人不禁感叹,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如同流逝的岁月一样,与他擦肩而过,他再也写不出那样优美的词章了。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词人为了说明眼前的光景,他以南朝齐梁的文学家何逊自比。和讯也是爱梅之人,喜爱梅花,一直挂念着扬州那株让他心心念念的梅花,可是,后来他从洛阳特意赶回扬州,再访那一树梅花时,却彷徨终日,不能成章,连原先那平庸的诗也写不出来了。
“春风词笔”四个字,其实就是出自何逊,何逊在《咏春风》一诗中写道:“可闻不可见,能重复能轻。镜前飘落粉,琴上响余声。”这其实算得上是一首精工细描的咏物诗了。
何逊虽有爱梅之心,但是他的才情无法准确细腻地勾勒出他的心境。姜夔自比何逊,其实是一种谦逊的口吻,以词人此时的心境来看,这是贴切、中肯的。
词人笔锋陡转,境界突变,他感叹年华易逝,他感叹时光易老,他感叹诗情不复当年,面对红梅,再难有当年那种春风得意的自信词笔了。这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心境。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这两句写花木无知,多情依旧,把清冷的幽香送入词人的室内,浸透着周围的一切。
尽管词人难赋深情,却仍免不了撩起深长的情思,引起词人的诗兴;尽管词人谦逊地认为,自己的才华无法将石湖梅花的清丽与优雅表达出来,但他还是愿意试一试,以答谢主人的盛情美意。
“竹外疏花,香冷人瑶席”,是姜夔对石湖梅花的具体描绘,词人以竹枝映衬疏落的梅花,写尽了梅花的形貌姿色;词人以瑶席映衬梅花的幽香,写出了梅花高洁的品性。这短短的九个字,着墨不多,但形神兼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梅花的形貌和品质。由此也可见词人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艺术表现手法。
词人@姜夔在苏州赏梅时,一连写下两首咏梅词,为何都能好评如潮?
文章插图
范成大的石湖庄园位于苏州上方山脚下,这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姜夔来到石湖庄园时,庄园里的梅花初绽,但眼前的梅花美景依然掩盖不了词人内心客居他乡的冷清寂寞的情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