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大部分影迷给予了对《爱情神话》这部电影的肯定 , 认为它精准地表现了“上海性” , 同时是一部难得的国内女性主义佳作 。 批评者则认为《爱情神话》对上海的描绘是悬浮而失真的 , 它表现的是一种“空中楼阁”式的上海 。
作者认为 , 实际上《爱情神话》的问题并不在于失真 , 而在于创作者过度的沉浸 。 它选择呈现的是上海布尔乔亚街区的景观 , 然而它对此景观完全欣赏、投入 , 失去了创作者审慎和质疑的思考 。 那是一种对干净、无尘、与农民工隔离的布尔乔亚生活沉浸、欣赏的眼光 。 但它确实存在 , 并非虚假 。 当有评论以虚假作为对这部电影的批评时 , 它并不恰切 。
在作者看来 , 这是一部难得的电影 , 尤其是在同行的“衬托”下 , 更显出它的可贵之处 。 但一味的吹捧赞扬 , 甚至说它是女性主义电影标杆 , 反而是一种捧杀 。 在这篇影评里 , 作者从最被热议的“上海性”和“女性主义”这两个角度出发 , 结合相关批评 , 来聊聊这部电影具体的优点和缺点 。
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爱情神话》豆瓣评分页面 。
《爱情神话》是对上海的虚假还原 ,
还是如实呈现?
这部电影被人热议的第一点是它的“上海性” 。 电影对上海景观的呈现是值得一提的 , 它从台词中可见一斑 。 片中台词“白相”“十三点”“灵啊灵啊”“嫑提这西男宁”“女人一生必须拥有一双吉米丘”都是上海人耳熟能详的表达 , 比如白相就是上海话里玩的意思 , 十三点就是脑子有病 。 不仅如此 , 片中还混合了一些苏北或苏南的表达 , 比如“脱底蛇篓” , 这是烂人的意思 。 影片在上海取景 , 处处可见海派街道 , 片中出现的海苔花生是老大昌的 , 徐峥说的蝴蝶酥就是天钥桥路买的 。
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爱情神话》剧照 。
片中的人物也具有典型的上海味道 。 徐峥饰演的白老师是上海文艺中产的典范 。 大抵上海有不少这样的“文艺中年”:理想未成 , 总感觉自己怀才不遇 , 有点钱 , 有点闲 , 但生活总缺了点什么 。
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爱情神话》剧照 , 图为老乌 。
老乌则是老克勒的代表 。 这类人属于老上海 , 有钱有闲 , 具有绅士品味 , 但又没有太大野心 , 喜欢弥漫着品味和人情味的生活 。 老乌平时好像没工作似的 , 四处晃悠 , 帮好朋友忙 , 神神道道 , 欢喜拉缸 , 他看起来潇洒 , 又是一个很孤独的人 , 他感慨老上海的味道渐渐消逝 , 嘴上逞强自己有多少个女友 。 这个人物其实有他悲剧的一面 , 他是今天不合时宜的一类人 。
电影反映的东西其实并不复杂 , 就是中年离婚男女的世俗常态 。 情欲和爱情之下 , 激荡着生活的滋味 。 和斯嘉丽·约翰逊主演的《婚姻故事》侧重于讲述结婚到离婚的过程相比 , 《爱情神话》聚焦的是中年人离婚后的状态 。 值得一提的是 , 《爱情神话》里有一个隐喻 。 影片提及:老乌1989年曾经出国 , 这个生平如迷的男人自诩有过很多外国女友 , 其中最重要的三个分别来自苏联、德国 , 和他念兹在兹的索菲亚·罗兰 。 罗马向来是西方浪漫神话的伊甸园 , 苏联则是二十世纪最盛大的政治实验 , 两个德国的合并 , 则与苏联解体一样一同标志着冷战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