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三 )


这部电影表面上是以男性视角展开的叙事 , 但它对男性凝视不乏嘲讽 , 当电影进行到马伊琍、倪虹洁与徐峥三人对峙那场戏时 , 戏剧台词看似云淡风轻 , 却充满了对男性凝视的反叛 。 片中马伊琍、倪虹洁、吴越主演的三位女性不是男性视角下的产物 , 而是三个具体的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 , 她们也没有上演争风吃醋、讨好男人的戏码 , 反而是徐峥饰演的老白 , 在她们面前不再是以大男子主义的形象出现 , 而是一个透露着一股中年小憋屈的上海男人形象 。
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爱情神话》剧照 。
女性主义的立意从主创的发言中也能觉察出来 。 这部电影出自邵艺辉的First创投作品 , 她自编自导 , 剧本赢得马伊琍的喜爱 , 随后马伊琍邀请徐峥、倪虹洁、吴越等人加入 。 马伊琍在谈到自己的职场女性角色时说:“目前承认家庭主妇的宝贵地位还是有点难的 。 所以我还是希望各位女性观众慎重放弃自己在职场的位置 。 ……我们诠释的只是一种人生 , 一种关系 , 也是想让大家看到积极的东西 , 不能因为不想经营情感而去逃避 。 ”
无独有偶 , 邵艺辉和吴越、倪虹洁也谈到了女性视角在片中的分量 。 例如吴越说:“其实我们都想去尝试打破刻板的叙事 , 去呈现女性的全新形象 。 ”所以 , 女性视角是这部电影不可被忽略的一个要素 。
相比起《繁花》《罗曼蒂克消亡史》等男性叙事者展开的电影 , 与《爱情神话》的女性视角更贴切的或许是张爱玲编剧的《太太万岁》 。 这部半个世纪前的佳作 , 处理的同样是中年生活 。 1947年 , 张爱玲在《大公报·戏剧与电影》上发表了《题记》:

中国女人向来是一结婚立刻由少女变为中年人 , 跳掉了少妇这一阶段 。 陈思珍就已经有中年人的气质了 。 她最后得到了快乐的结局也并不怎么快乐;所谓‘哀乐中年’ , 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 , 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
《太太万岁》是一部关于“哀乐中年”的故事 , 而它的后续之作 , 同样疑似张爱玲编剧的《哀乐中年》对中年有进一步的探讨 。 《哀乐中年》尖锐地探讨了一个问题 , 那就是国人为何容易“未老先衰” , 为什么初生牛犊的青年 , 用不了多久也能像老人一样世故、圆滑乃至更为保守?
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太太万岁》剧照 。
上海|不是《爱情神话》,而是《爱情麻药》
文章图片

《哀乐中年》剧照 。
《太太万岁》和《哀乐中年》是喜剧外壳下的悲剧 , 相比之下 , 《爱情神话》的遗憾不在于没有解决问题 , 而是对问题的呈现浅尝辄止 。 在老乌讲述“爱情神话”这个升华点后 , 电影滑落到了用一团和气化解问题的简单叙事 。 主人公的现实危机实际上被“有钱有闲”这个大前提化解了大半 , 电影对他们精神危机的呈现则点到为止 。 它是一部良好的小品电影 , 一出会心一笑的轻喜剧 , 但如果拔高到女性主义标杆 , 反而是一种捧杀 。
《爱情神话》做得好的地方 , 是它对上海中产气质的呈现、对男性凝视的反转、饭局里的金句段子 , 以及老乌与索菲亚·罗兰这个富有寓言性的故事 , 但是金句的堆砌不能掩盖它结构的松散、滥用抒情音乐进行叙事缝合暴露出导演的局限 。 作为电影中的主要人物 , 老乌之死仅仅用两三个镜头就潦草带过;作为电影所着力烘托的女性主义典范 , 我们却只能看到李小姐浮光掠影的职场生活、格洛丽亚纸醉金迷的潇洒与无奈、吴越饰演的前妻功能性的出现 。 但是更具体的呢?在电影中要么没说 , 要么被蜻蜓点水般地略过 , 淹没在灵啊灵啊有闲有钱的潇洒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