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研讨会|《舞千年》“破圈”:Z世代为何对传统审美格外动情

12月24日 , 中国舞蹈家协会与哔哩哔哩(以下简称B站)联合发起的“传统文化如何借舞蹈‘破圈’?《舞千年》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举行 。 会议邀请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专家学者以及节目总导演就《舞千年》“破圈”及其背后的精神传承展开讨论 。
《舞千年》由B站、河南卫视联合出品 , 将传统舞蹈与剧情综艺深度结合 , 穿越中国历史上四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盛世 , 用故事赋予24支舞蹈作品全新的呈现方式 。 节目由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歌剧舞剧院等中国顶级舞团演出 , 在豆瓣、B站分别取得8.7、9.9的高评分 。
B站《舞千年》制作人、总导演姜小巍在谈及节目缘起时表示 , 在过去一年 , B站国风类视频的观众数量已经达到1.36亿 , 其中超过80%为18到24岁 , 这显然不同于认为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喜欢传统文化的固有认知 。 如何理解一档文化剧情舞蹈综艺的“破圈”现象?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之间的矛盾与张力?为什么Z世代对传统审美格外动情?这场研讨会可以为解答这些问题提供一些思路 。
如何理解《舞千年》的“破圈”
中国舞蹈家协会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指出 , 改革开放以来 , 由于社会生活整体发生剧变 , 舞蹈在市场上面临窘态 。 作为一门小众艺术 , 如果没有人真正意义上为古典舞买单的话 , 这种艺术样式本身很难有好的发展 。 近几年 , 舞蹈开始获得了一些热度 , 发展出了一种时尚感 , 圈外的人开始帮我们破掉这个“圈” , 逼着我们要往外走 。 一个佐证是有舞剧演员也开始体验到被追星的感觉 。 舞蹈走出专业圈 , 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一个自己的表述空间和当代形态 , 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 一些年轻的舞蹈演员成为流量明星与他们的艺术家身份并不矛盾 。 明星本身是好莱坞电影工业制造出来的一个概念 , 而今天的流量明星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现象 。 中国的舞蹈界没有真正意义上像好莱坞或者影视界的明星传统 , 现在一些年轻的舞蹈艺术家在流量明星的层面被提及 , 只是一种时代的耦合或嫁接 。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季芳芳提供了一种从传播学角度理解 “破圈”现象的思路 。 当下媒介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B站等社交平台的媒介形态 , 和广播电视为主的大众传播媒介形态是有差异的 。 平台是技术、社会、文化的系统 。 用户在一个界面收看节目和发弹幕 , 这个界面背后是将用户的数据和文化传统用算法进行架构的一个网络社交结构 , 也就是技术系统;技术系统是一个连接体 , 它连接了专业的舞蹈演员、幕后的工作人员、导演组、用户以及国家政策 , 从这个层面上看又是一个社会系统 。 第三个层面是文化系统 , B站不仅是二次元文化集中的场所 , 研究生也可以在上面学习、听讲座 , 还可以创造自己的文化 , 弹幕就是用户实时参与构建文化的一个媒介系统 。 舞蹈或者传统文化的“破圈” , 就是借助了这三个层面的系统 。
北京舞蹈学院人文学院教师闫桢桢指出 , 当代的舞蹈形式从来不是一个纯粹的、只有身体动态的艺术 。 作为一个切口 , 它可以把服化道、音乐、语言融通为一个整体形象来进行呈现 。 《舞千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 可以让人们集中地领会到当下以“古典”为审美趣味的舞蹈作品 , 其实是非常多样和丰富的 。 《舞千年》尝试将舞蹈和戏剧、影视等表达方式结合起来 , 其实是一个挺难实现的目标 。 因为舞蹈的表意方式和戏剧、影视等艺术存在类别上的差异 。 戏剧和影视的设定无论如何多变 , 其中的人物行动本身大多依据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逻辑 , 而舞蹈作品往往是非常抽象的、即时的、感受性的 。 她在观看过程中的感受是 , 凡是有历史叙事背景的人物 , 例如舞剧节选的《关公》 , 在节目中呈现得就比较完整 , 特写镜头对于情绪的表达是有所助益的;但是像《踏歌》《相和歌》等作品 , 《舞千年》中的呈现和原作相比是有削弱的 , 因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 , 这样的舞蹈作品本身是一个浓缩了广阔文化意象的有机体 , 将其具像化实际上是将这个文化形象内在的想象空间缩减了 , 其魅力也就相应有所减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