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鹰人$消失的驯鹰人( 六 )


作为丽江纳西鹰猎文化传承人,李实对鹰猎文化在目前的活态传承发展状况感到忧虑。多年前,李实曾提议希望在古城内建立一个鹰猎文化的展示基地,将丽江的鹰猎文化展示给世界的游客,并且通过规范的管理将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民族文化需要传承,人类遗产需要保护,同样,野生动物也需要保护。如何化解这一矛盾?这是个棘手的课题,国际社会也面临这种局面。”
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雉科专家组成员韩联宪曾对丽江纳西族鹰猎活动进行过专项调研,在他看来,传统的纳西鹰猎活动由于遵循自然规律,对自然界猛禽的群体数量影响较小。此前,他曾查阅国外文献,发现在俄罗斯有学者提到在西伯利亚的苍鹰身上发现类似鹰猎中使用的鹰铃,韩联宪教授看过图片,从鹰铃的形制和花纹来看,应该是纳西族鹰猎活动中使用的鹰铃。
“IUCN有一个野生动物救护和运输、康复饲养指南,该指南认为在人工驯养条件下如果超过90天的野生动物,再次放到野外很有可能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如果人工饲养超过90天,原则上不建议放飞。大多数纳西族人捕鹰、熬鹰和放鹰狩猎的时间,基本上在3个月,第二年的二月就把鹰放归自然,我们认为纳西族的这种鹰猎方式,与其他鹰猎方式比较,对自然种群的影响是最小的。”
韩联宪教授认为,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宗旨之一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是说要把所有动物都放到野外让它们自由生活不加以任何的人工干预,这不是一种科学理智的保护野生动物的态度。“从专业角度来看,我们是保护的是有活力,能在野外正常繁衍长期生存的种群,而不是关注某一个个体的具体情况,这只是问题的一个点。”
据他了解,此前丽江鹰猎文化基金会依法捕获的四只苍鹰在2021年采取人工授精技术,成功孵化出两只雏鹰。得知目前四只被驯养的苍鹰父本和母本已经野放后,他认为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是很可惜的事情,“这4只苍鹰人工饲养时间已经好几年了,野放后可能不具备野外生存能力,而且人工授精繁育的苍鹰后代也很健康,如果把这4只苍鹰保留下来,继续做一些人工繁育个体的野化和野放科研工作,对于保护苍鹰这个种群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观点认为,鹰猎文化若想继续传承下去,关键一点是人工繁育驯化技术为野生动物保护所用。有业内人士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人工繁育驯养隼形目猛禽技术,目前也已相对成熟,关键是要得到法律的许可,“如果我们也能经相关主管部门的同意,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进行隼形目猛禽人工繁育驯化,既可使鹰猎文化不因非法猎捕而面临传承难题,也可对隼形目猛禽进行积极的保护。”
但上述观点也遭到了部分野生动物保护志愿者的反对。在他们看来,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无法保障每一宗非法捕猎及贸易,都能被及时发现并追责。能够被公众发现和举报的,很可能是事实中的冰山一角。这样的现实环境,提示了“人工繁殖种群供应市场需求能够缓解野外种群遭遇盗猎”这一观点,是缺乏根据,很不负责的。
玩鹰三十多年,和跃根回首往昔鹰猎漫长的追逐游乐过程,如过眼烟云一逝而去。如今,年逾古稀的他已没有太多精力去山里放鹰,更多的时候思考的是如何文化保护传承下去,使其后继有人。但尊重自然,保护生态,仍不失为前提。
有时,他会想起20年前带着苍鹰去大理和朋友们一起鹰猎,当地村民向他求助,山鸡太多把地里的粮食都吃光了,邀请他们到地里放鹰捉山鸡。那样的日子让他感到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