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第一届胶东散文年选最佳作品奖系列--王力丽

第一届胶东散文年选
?最佳作品奖
中秋$第一届胶东散文年选最佳作品奖系列--王力丽
文章插图
?
中秋$第一届胶东散文年选最佳作品奖系列--王力丽
文章插图
与苏轼相遇在密州
文|王力丽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我们一众文友一出城就是200多公里之外的诸城。诸城是我熟悉又陌生的城市,是我从小到大填了无数次表的那个籍贯之处,严格讲应该是父亲的老家,那个聚集着父辈乡愁的梦桓萦绕的地方。
我回老家的次数很少,这次恰巧读书会的莫博士正解读苏轼的诗词,其中就有一章是苏轼在密州任职的经历,密州州治就是现在的诸城。苏轼曾在密州任知州,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词,其中有四首占据了苏词的前十名,一是怀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二是豁达超脱的诗酒趁年华,三是打猎归来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四是写中秋节的巅峰之词明月几时有。
有书友倡议,何不去密州游学,来一个说走就走的密州之行,追随当年苏轼先生的足迹,走一走先生走过的路,读一读先生在密州写的文字,感受先生当年的心情和心境,重新体验苏轼的密州人生。为此文朋诗友纷纷响应,我也趁机回老家诸城看一看。
一、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当年的密州所辖区域很大,有安丘高密五莲胶州胶南等地,三十多岁的苏轼在杭州任职期满,自请调至密州,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湖畔来到蝗灾旱灾严重的偏远之地,就是因为想和手足情深的弟弟子由离得近一些,子由当时正在齐州(今济南)出任掌书记,毕竟济南诸城都在山东境内,可让人唏嘘不已的是,苏轼在密州的两年竟没有和子由见上一面。
复杂的政治斗争世世代代都一样,总有人得志,总有人落魄,而苏轼命运多舛,一生颠沛流离,总是那灰头土脸的落魄之人。
来到密州的苏轼虽然有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严峻艰苦的现实还是让他大吃一惊,自然灾害导致的农民饥馑、治安混乱、民不聊生,尤其旱灾的严峻,老百姓几近绝望,苏轼为安慰老百姓,决定去常山祈雨,就如同在凤翔祈雨一样,表明一个与百姓共存亡的官府的态度,当然雨有时求得,有时求不得,所以偶有祈雨成功,苏轼兴奋莫名,就老夫聊发少年狂,和同仁骑上马去常山打猎,在吹笛击鼓的欢呼中,在扺掌顿足的呐喊中,威武雄壮,豪情满怀,像当年孙权射虎那样壮心不已,大显身手。但他空有一腔热血,酒酣胸胆,有着不能为国效力的怅惘,只将挽弓如满月,准备着“西北望,射天狼”。
这就是苏轼颇为得意的有别于柳永之词的最早的豪放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我们去诸城的时候,专程去了名不经传的常山,常山在诸城市南二十里处,站在山顶,似乎还听得见猎猎风声、嘶嘶马鸣,看得见锦帽貂裘的苏轼宝刀未老、挽弓射雕的英气。常山山不高,但因为有了一次非同寻常的打猎,山也平添了豪迈的气概,现已成了一座诸城的文化名山。
默诵着诗词,词中好像有一种让人心灵长翅膀的东西,透出一种豪放进取的精神,心中涌动着一股豪气,浩浩荡荡的人生充满着希望,人生不可测,在任何时候,都要抱着一份希望,只要希望在,活着就有了意义。
即便以后,苏轼接二连三的失去亲人,屡经贬谪,但依然没有被打倒,再恶劣的时代也压不垮他,因为那些磨难和不幸造就了苏轼一颗强大的内心和自信,生发出铁板铜瑟的豪情和勇气,他才会在又一次被贬黄州时,写下了古今绝唱的豪放词“大江东去,浪淘尽”,也把这个时代看透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肚子的不合时宜都付与一蓑烟雨、枝上残花,纵然是悲剧性的命运,但苏轼仍旧做了悲剧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