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与冯天瑜一起共读《长江文明》,探求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冯天瑜$与冯天瑜一起共读《长江文明》,探求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文章插图

“长江流域人文兴盛,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下正在创造更加壮阔的现代文明。试看今日之环球,长江正辉耀于东方。”
——《长江礼赞》 冯天瑜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冯天瑜,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和湖北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作为湖北籍学者,冯天瑜十分注重在文化研究中彰显地域性,数十年来,他致力于辛亥武昌首义史和张之洞研究,撰成《辛亥首义史》《张之洞评传》等有影响的著作。
即便近年来疾病缠身,冯天瑜依然“以守护文化为职志”,于病榻上笔耕不辍,潜心治学。他与弟子马志亮、丁援合著的新作《长江文明》,满怀家国情怀与家乡情结,历经三年多的编写,在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支持下,于2021年9月正式出版,是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又一重大科研成果。
2021年岁末,围绕《长江文明》这本新著,湖北日报全媒采访人员与三位作者展开对话,希望从长江文明的发展历程出发,一窥长江流域自然兴盛、人文荟萃的盛况,重新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与人文
采访人员:《长江文明》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冯天瑜:《长江文明》搜集长江流域100多张图片、图表,结合大量史料、数据,以中正平和的态度,图文并茂的形式,对长江流域的自然与人文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历数了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发展历程与特征,与长江文明进行对比辨析。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对长江流域的认识和考察也是逐步形成的,这本书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区域阻隔,从中华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对长江文明的整体性认知,详解长江、黄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义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丁援:《长江文明》从时间、空间、自然、文化多个维度讲述,同时又简明、易读、丰富、权威,是面向大众推出的文化读本,一书通晓长江文明分支及内核。在长江文明的统一概念之下,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更成体系,因此《长江文明》也是剖析长江全流域自然条件与人文理路的书籍,对长江地区未来的文化与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采访人员:您在书中提到,北纬30度线是“人类文明发生线”,为何北纬30度线两侧成为古代文明摇篮?相较于其他大河流域,长江流域又有哪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冯天瑜:温带—亚热带成为文明先发地是不争事实,而北温带偏南的北纬30度线附近,因兼具充沛的水热条件,成为最有利于文明发生发展的地段。这里并列诞生了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四大文明。四大文明皆诞生于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持续保障的河川附近,拥有各自的母亲河: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印度河与恒河,以及长江和略偏北的黄河。
长江流域位于东亚大陆,西部耸立的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将来自太平洋温暖湿润的东南季风拦在其东部,形成了一块北纬30度线附近不可多得的雨量充沛地带,使之具有充沛的淡水与丰富的热能,故长江流域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文化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
就大河与文明延续的关系而言,长江流域也较尼罗河、两河和印度河为优。两河流域四通八达,很早就成为古代中东各民族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文明竞技场,几起几落,最终无法阻止文明的中断。而长江流域所处的东亚地区,地形相对封闭,因流域内部交通不便,上游(巴蜀)、中游(荆楚)、下游(吴越)居民的活动区域相对固定,早期文化在各自相对独立地发展了一段时期后,最终相互融合并汇成中华文化的海洋,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在此后的历史进程中,长江曾多次回护中华文明,使其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