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天瑜$与冯天瑜一起共读《长江文明》,探求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 二 )


“漫天星斗”式的长江文明
采访人员:为什么此前学界曾推崇“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文化有着怎样的发展轨迹?
马志亮:原来单一推崇黄河文明的认识,与中国近代考古学起步阶段的考察重点不无关系。现代意义的考古学20世纪初展开于中国,首批田野考古用力于黄河中下游,仰韶、龙山、大汶口等新石器文化遗址,以及安阳殷墟等商周故城的发掘,与《尚书》《左传》《史记》等传世史典对先夏及夏商周三代文化在黄河流域繁衍的记述相印证,于是进一步强化了国人心目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文化发祥地”的认知。
20世纪中期,考古工作推进到长江流域,一批重大考古发现证明: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并不比黄河流域时间晚、水平低。20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发现河姆渡文化,其人工驯育稻谷的时间推定为距今七八千年。20世纪90年代,湖南道县玉蟾岩还出土了距今万余年的人工驯育稻谷,早于黄河流域的粟作产生的时间。可见,长江流域的早期文明同样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长江也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两大流域文化在起初是平行发展的。据长江流域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至铜器时代长江流域各区域的文化也同样构建起了独立完整的发展序列。但距今4000年前后,长江流域上游、中游、下游的早期文化全部陷入了低谷,此停滞期出现的原因至今仍为谜题。而到了距今3800年前后,黄河流域所在的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发达的文明形态,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采访人员:相较于黄河流域文明,长江文明如何萌芽,发展过程又有哪些不同?
冯天瑜:文化的演进与自然环境提供的先决条件息息相关,但当人类介入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之后,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则对文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大的作用。所以,文化的发展是在自然和人文的互动中向前推进的。长江流域的先民,凭借优厚的自然条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新石器时代起,就创造出各区段文明,如下游江浙一带早期的农业文明—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中游江汉地区的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以及中游偏西直达上游川东地区的大溪文化等等。其文化发生并不比黄河流域晚,水平也各有高下,就驯化农作物时间而言,长江流域似略早于黄河流域。
两大流域的文化各自独立起源且模式不同,然后平行发展,呈现不同的面貌。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两大流域文化都有独立发展的完整序列。总体而言,长江流域分为上、中、下游,它们各自发展,分别沿着三星堆文化1—4期,彭头山文化—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序列演进。
采访人员:广袤的长江流域孕育了哪些文明?瑰丽的长江文明中,荆楚文化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 冯天瑜$与冯天瑜一起共读《长江文明》,探求长江文明的历史角色】丁援:长江流域广大,其上、中、下游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因此长江的历史发展过程也有很大差异,这样就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区。按上、中、下游划分,依次为巴蜀一荆楚一吴越三个大的文化区,分别由上游的古巴人、古蜀人,中游的古楚人和下游的古吴人、越人创造。按自然、社会和人文三重因素分类,则可分为羌藏、滇黔、巴蜀、荆楚、湖湘、赣皖和吴越等七个文化区,这些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都为构筑长江流域乃至整个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多元一体格局做出了贡献。
荆楚文化的分布范围,大致在今两湖及河南、安徽、江西的部分地区。这里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沃野千里,洞庭湖、鄱阳湖、洪湖等数以千计的大小湖泊星罗棋布,“鱼米之乡”的美誉由来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