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文章插图

以缂丝串起剧情主线的《当家主母》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当家主母》口碑扑了,世界级非遗技艺——缂丝作为串起剧情主线的绝对“主角”,却值得人们投来关注的目光。
“被雕刻了的丝绸”,指的就是缂丝。这是唯一不能被机器替代的织造工艺,也因而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称。它究竟凝结着怎样的智慧与匠心,价值堪比黄金?它又如何与书画艺术紧密相连,惊艳了时光?
——编者
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文章插图

去年创缂丝全球排名纪录的乾隆时期《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局部
作为织物名称的“缂丝”,源于外来音译词,实证古丝绸之路上的东西交流
蚕丝原产于中国,而缂织工艺却是沿古丝绸之路传入渐进而成。
缂织工艺东传而至织出缂丝,应始于唐代。据洪浩(1088-1155)在《松漠纪闻》卷一中记载:“回鹘自唐末浸微,本朝盛时,有入居秦川为熟户者,……又以五色线织成袍,名曰剋丝,甚华丽。”言及唐末至北宋时回鹘人于秦川织剋(缂)丝作袍。这说明已有回鹘人织作缂丝,并传入其与汉人杂居的内地。又宋人庄绰(约1079-1149)在《鸡肋篇》中生动描述所见缂丝技艺,文中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庄绰见到当时定州的缂丝工匠将经过精炼之后的丝线染上各种颜色,分别绕在木杆上成为一束。当要缂织动植物纹样的时候,根据纹样所设计好的颜色用小梭子来分别将不同色彩预留位置逐一织入对应颜色的纬线,等到所有颜色都织完后,合起来看便是织出色彩斑斓、丰富多样的花鸟图案。现在通用的缂丝工艺内容基本上和庄绰所见大体相同,苏州地区还沿用着类似的缂丝机,用装有各色丝线的小梭子在经线上来回缂织,并用小拨子打紧之后,慢慢显出图案来,所谓“通径回纬”缂丝工艺。但对于“刻”的由来,庄绰的推测并不准确,而同时代人洪浩所记“剋”更为准确,在其他宋时文献中也更为多见。
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文章插图

东汉人马武士花卉纹缂毛,和田山普拉墓地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据洪浩所言,缂丝自唐起传入中国,与如今所发现的唐缂丝文物相吻合,比如新疆吐鲁番地区、甘肃敦煌藏经洞和青海都兰等地都曾出土过唐代缂丝;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中也藏有传世的唐代缂丝实物。缂丝东传之后,于宋时兴盛至极,时称“刻丝”“克丝”“剋丝”,至明代仍沿称“克丝”。据考,这种织物名称源于外来音译词,“kè”为其音。通过追溯语言的流变和织物品种织造工艺并论,有英语对应词kilim,专指缂织毛毯。这个词源自古波斯语,在阿拉伯语和土耳其语中也有相近词,该词在巴尔干地区有多种古变体,流传区域非常广泛,在《汉书》被音译为“罽”。这说明缂毛作为常见物品在汉时古丝绸之路上流传广泛。同样,在新疆和田山普拉墓葬中出土过一件汉晋时期的人马武士图案的缂毛,便是其代表之一,也是重要的东西交流的实证。
然而,现在通用“缂丝”之名,是来自清代汪汲在《事物原会》中对“缂”进行的考证而重新定义的。他根据南朝梁顾野王在《玉篇》中曰:“缂,紩也”以及后面补注“织纬也”的两段释文来理解“缂”,认为这是指局部织纬的一种织造工艺。汪汲认为清代最符合织纬而成的丝织品,就是缂丝。缂丝因以小梭织纬,织成之后不露经线的工艺就是所谓“织纬”。由此汪汲用“缂丝”来补正“刻丝”“克丝”和“剋丝”,并认为“缂”比另三字更恰当。而今重审视并追溯“缂”的释文,可以发现,“紩”在《玉篇》又解释说为古字,与“纳”和“索”意思相通。“紩”在《说文》中又解释为“缝也”,《急就篇注》也注解为“纳刺”。所以说“缂”最初其实是纬向织补,更类似于纬向数纱绣缝,而非织机织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