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三 )


明清缂丝用线和技法变化多样,明代独创的“凤尾戗”技法以及清乾隆时期实景山水缂丝书画都别具一格
尽管缂丝书画艺术在明清时期的光芒似被宋代掩盖,而事实上对于这一技艺的发展而言,明清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段历史。
明清时期,缂丝书画艺术或多或少仍受宋代影响。比如,缂丝稿本会以绘画作品为基础,题材上也分为山水、人物和花鸟,其中以长寿富贵等吉庆题材为多见。只不过,风格上明代更具古拙而沉稳的时代特点,而清代更多是绚丽多彩、细腻明媚的艺术风格。从缂丝技艺来看,明清则有别于宋,经纬向平直井然,通经回纬挖花技术更注重纹样表现的整齐顺直,缂丝用线和技法也变化多样。除宋元常见的“勾”“掼”“结”之外还有“掺和戗”“木梳戗”“长短戗”,其中还出现明代独创的“凤尾戗”。以上海博物馆藏明缂丝《群仙拱寿图》为例,“掺和戗”,为表现深浅不一的色彩间略有过渡的一种方法,但深浅两色交替缂织时并不那么整齐均匀,根据需要灵活掌握,可见于作品最上方的树干枝条。“长短戗”在于利用不同色线长短变化打梭穿纬,使深色纬与浅色纬相互穿插着进行色彩过渡,如用于水面或山体坡面、仙桃和披肩等。“木梳戗”是两种颜色交叠地方呈现出长短相近的一排齿梳状缂丝纬纱,多见于人物发额处。“凤尾戗”类似“木梳戗”,但相互戗缂的头端分为尖齿牙和圆头牙,头端粗细规律而相隔排列,类似绘画中的凤尾形状而得名,独具新意,常见于山体轮廓处色彩过渡区域,为表现岩石表面凹凸不平的质地。
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文章插图

明缂丝《群仙拱寿图》,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花鸟人物主题缂丝书画沿袭明代技法,更为追求卓越和精细,纬线密度可达100根/厘米。花鸟题材的缂丝小品还被用于作团扇扇面。人们利用缂丝正反面图案相同的特点制作扇面尤为适用,手持此物既实用美观又便于欣赏把玩。清中晚期缂丝扇面的题材既有表现宫廷气韵的花卉虫草主题,又有表现人文气节的竹石主题,其中也不乏精品之作。此时丝线染色工艺较前朝更为先进,能染出更为丰富的色彩。作缂丝书画时,可用于配色的色彩种类更为丰富。缂丝工艺则又重新审视南宋技法的优势,根据具体缂丝部位的花草表面特征进行甄别,细选不同粗细或者捻度有差异的丝线,使得缂丝出来的效果或紧致内收、或饱满浮凸、或兼而有之。
值得一提的是,清乾隆时期,有一类实景山水主题的缂丝书画独具特色。纯粹缂丝而成的山水画留存下来的实物十分罕见,虽然早在南宋时期就有名家沈子蕃为缂丝山水主题画轴开启先河。由于山水画敷设晕染的朦胧空远或大气开阖、铺陈隐约的笔意,要通过织造工艺中一丝不苟、工整有序且纵横规则的经纬线来表现就十分困难。所以,山水缂丝书画渐渐演变为以绘补缂来完善最后的艺术效果。此时缂绘比例根据情况而定,但已接近各一半。随着缂丝山水题材的书画流行的尺幅越来越大,通幅作品中绘染部分占比越来越大,如上海博物馆藏清缂丝《黄鹤楼图》便是绘染代替缂丝部分的占比很大。清晚期缂丝书画也受此影响,特别是民间受到商业利益影响的吉庆题材缂丝作品更是习以为常。因绘染占比过多的缂丝书画作品渐失风采,流于平庸。
书画$缂丝丹青何以惊艳了千年
文章插图

清缂绘各半的《黄鹤楼图》,上海博物馆藏
如今,缂丝书画技艺成为中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所求摹画如真的目标,再次激励一代又一代后来人。解密历史长河中每一件美轮美奂的缂丝书画作品,带领人们理解缂丝书画艺术,真赏其中无与伦比的艺术价值,实属时代的呼唤和历史的重任。也愿时人能取法中上,从古物佳作中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更高的审美,品味并琢磨其中不朽的技艺内涵,知古而通今,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