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从美术馆出走”:做“社会雕塑”,为更多人服务( 三 )


意外惊喜:关良后人看关良
“参与式艺术”固然让艺术家走出美术馆 , 同时也让美术馆得以“打开” , 因此 , 戏剧也能成为美术馆的“主角” 。 2020年岁末 , 广州粤剧院的演员们在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一楼大堂 , 开展一场别开生面的粤剧演出 。 在舞台旁展出的潮州木雕上 , 精细地记述着丰富的民间戏剧故事情景 。
本次演出的观众中有不少是来自南亭村的村民 , 近代著名画家关良即出生于此 。 南亭村中至今保留着完好的关良故居和古老的关氏宗祠 。 美术馆团队在田野调研中了解到 , 当地至今延续着年节庆典时观看粤剧的风俗 , 与关良的画作中常常出现“南亭”和“番禺关良”的印鉴相呼应 , 成为理解关良戏剧人物画的生动注脚 。
团队更了解到 , 南亭村的关氏族人一直有个心愿 , 想看看同族大画家关良的原作真迹 。 由此 , 广美美术馆与顺德和美术馆的公共教育部合作 , 组织南亭村村民前往顺德 , 堪称“关良后人看关良” 。 珠三角地区的美术馆通过馆际合作 , 推进了艺术参与社会连接与文化交流的创造性工作 , 促进观众、艺术家、机构与社区居民更有机、更深入地理解和互动 。
在一年后的《对于“参与式艺术”的两种回应》中 , 观众甚至都可以参与到对作品的“再创作” 。 菲律宾艺术家施琳·赛诺在展厅中还原了一个保安室情景:工作台上放着日历、保温杯、对讲机、笔记本 。 原本只是道具的笔记本 , 却被一些观众误以为是留言本 , 写下观展体会 。 而后来者“将错就错” , 纷纷以保安的视角 , 用文字或插图 , 记叙下或真或伪的生活细节 。
开展不到两周 , 笔记本已然是一本满满当当的“保安日记” 。 或许这就是“参与”带来的意外之喜 。
传统|“从美术馆出走”:做“社会雕塑”,为更多人服务
文章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