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007系列电影六十年:被惊醒后,还能耽于梦境吗?( 五 )

电影|007系列电影六十年:被惊醒后,还能耽于梦境吗?
文章图片
《择日而亡》海报
其实,变革一定是必须的吗?之前提到的对于邦德电影传奇性的符号运作失效了吗?并没有 。《择日而亡》依旧大卖,谁是新任007依然是电影界的头号话题,邀请导演第一部布鲁斯南版007的马丁·坎贝尔回归导演的丹尼尔·克雷格第一部邦德电影《皇家赌场》,延续了“改变邦德形象但延续007电影传统风格”的路线,依旧大获成功——人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个人设上和原著以及前任几位詹姆斯·邦德“不能说一模一样,至少是毫无关系”的新邦德,毕竟冷酷不苟言笑、肌肉健硕出手凶狠,风格凛冽不花里胡哨,正是21世纪对“最好”的男性英雄形象的全新需要;而抛开丹尼尔·克雷格的全新演绎,《皇家赌场》依然是一部味道不能再纯正了的007电影,至今广受观众欢迎和怀念 。
然而,从《量子危机》开始,以英国导演萨姆·门德斯开始掌镜007系列为高潮,邦德系列电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自我革新:“单元剧”的剧情形式被彻底抛弃,丹尼尔·克雷格的五部007电影是一个完整的个人传记故事——因此,剧本深入到詹姆斯·邦德的内心,这个本身是虚无的大英帝国男性英雄特工符号形象,开始被不断“人化”,被赋予来自过去的伤痛和情感,被赋予了不再虚无,非常具体,却也开始失去“共性”的独特人设:丹尼尔·克雷格某种意义上,是第一个“扮演”了詹姆斯·邦德这一“人物”的演员 。
电影|007系列电影六十年:被惊醒后,还能耽于梦境吗?
文章图片
《量子危机》海报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萨姆·门德斯的作者情怀加持下,007系列那些传统的能指表达,被精良的制作水准所“高雅”化,在摄影、音乐、动画等技术部门的协助下,门德斯赋予了007电影前所未有的艺术电影氛围和歌剧般的华美气质,从《天幕坠落》开始,第23-25部的邦德电影无论从影像质感还是艺术审美上,质量都比前面22部高出一截——007系列似乎第一次走向“深刻”,走向真正意义的艺术性——有得必有失,这三部007电影节奏缓慢,内心戏和文戏比重较大,纯粹的视觉和感官刺激大幅度减少,“粗糙”的,不修边幅的邦德也不再代表前沿的男性时尚形象,甚至连战斗时的“科技含量”也降低了:《天幕坠落》结尾邦德与反派在天幕庄园的决战,虽然在情感和气氛调动上堪称系列经典,但论其战术和武器技术含量,被戏称为“小鬼当家”,片子似乎不够“商业”,“不够好看”了 。
然而这些变革都只是表面功夫(哪怕是对邦德人物形象的认真塑造),萨姆·门德斯真正意义上对007系列的颠覆和改造在于,他在试图维护“邦德”与“最好的英伦男性英雄”之间的等号的时候,采取的不是“先验”地“不言而喻”,而是真诚却又力不从心的“证明” 。人们突然意识到,原来詹姆斯·邦德也并不是神通广大的,并非一开始就是完美的英伦男性英雄范本,而和其他普通的角色一样,需要成长,犯过错误,经过历练,越过心魔,才能够达到完美——尽管所有观众都认可丹尼尔·克雷格对角色的诠释做到了这种“完美”,但实际上,单是这样的“证明过程”的存在,即意味着对007系列前几十年来一以贯之的“先验”式等号的不信任:本来,“邦德是最好的”是根本不需要证明的事情,而一旦我们需要证明“邦德是最好的”,无论丹尼尔·克雷格证明得多么好,这都说明:那个延续了几十年的对007形象的符号能指运作,开始动摇了 。当我们为《天幕坠落》流泪,意识到詹姆斯·邦德这个角色第一次是“感动”而不是“帅”到我们的时候,邦德“无需自证”的神话也就破灭了;门德斯试图维护这个等号的努力,其实是彻底毁掉了这个等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