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孝纪|黄孝纪:纵然身处他乡,故乡一直在我心中,从未远离

黄孝纪|黄孝纪:纵然身处他乡,故乡一直在我心中,从未远离
本文图片

微信公众号推送规则变更
请将“探照灯好书”设为星标
不错过每一期好书推送
黄孝纪|黄孝纪:纵然身处他乡,故乡一直在我心中,从未远离
本文图片

《八公分的味道》从母亲的菜谱和湘南“八公分村”的食材和味道 , 忆述童年乡居生活的朝暮 , 再记述青年离乡在外奋斗的经历 , 以及中年因父母离世而回乡的所见所思 。 作者将南方乡村的样本以文字珍贵地封存 , 寄寓着当代人对家乡的眷恋和故土的思念 。 是一部记录当代中国乡村生态及社会变迁的重要文学样本 。
黄孝纪笔下的“八公分村”就如沈从文的湘西、莫言的高密、贾平凹的商州 , 是文学的缘起和初心 , 也是我们站在当代社会发展大流中蓦然回首的远方的光 。
文 / 黄孝纪
如今想来 , 能够出生于湘南山区的一个普通乡村八公分 , 并在那里成长 , 熟悉那里的山水田园、烟火人家 , 熟悉那里的青砖黑瓦、一草一木 , 熟悉那里的耕作农事、风俗民情 , 熟悉那里的世态演变、人间寒暑……让我这一辈子无论身处何方 , 都有着一份无法割舍的乡土情怀 , 有着一份萦绕于心的牵挂和眷恋 , 真是莫大的幸运 。
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乡村生活 , 无疑是最让我难以忘怀的 。 那时正处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到八十年代中期 , 作为偏远闭塞的村庄 , 在我有记忆的时候 , 这里已鲜见政治风云的喧嚣 , 人们差不多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 , 农耕生活十分宁静 。 这时期的家 , 物资条件无疑是清贫简朴的 , 点的是煤油灯 , 后来有了电灯;我们穿的是补丁衣裤 , 一年难得做一身新衣服;一年四季除了天寒地冻的日子 , 一家人多是打着赤脚走路;吃的也是简单的粗糙饭菜 , 食材几乎都是自产的稻米、小麦、红薯以及辣椒、豆角、萝卜、白菜种种蔬菜 , 但经了母亲柴火的烧煮和烹调 , 样样又是那样可口好吃 。
我也没什么新奇的玩具 , 陀螺、滚铁环、铁管枪 , 诸如此类 , 都是自己亲手做的 。 我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 , 捡柴、扯猪草、摘蔬菜、挖红薯、莳田、割禾……乡村的农活事务 , 样样都干 。 我与大自然也是没有距离的 , 置身于没有污染的自然天地之间 , 在江水里游泳 , 在山间采撷野果和野菜 , 全然与自然造化融为一体 。 在这样一方山水田园之中 , 能够与父母和姐姐们在一起 , 看日起日落 , 在瓦檐下过着俭朴纯真的日子 , 心情愉快 , 无忧无虑 , 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
不过 , 随着年岁的增长 , 父母也经常告诫我:“养儿不读书 , 不如养个猪 。 ”他们都是不识字的文盲 , 对于我这个家中排行最小又是唯一的儿子却寄寓了莫大期望 。 母亲对我的学习 , 管束尤为严厉 。 他们希望我能考上中专大学 , 吃上国家粮 , 跳出农村 , 不要再干祖祖辈辈都赖以为生的繁重农活 。 对于读书学习 , 其实我也一直是十分喜爱的 , 成绩向来就很好 。 正因为如此 , 我顺利读完小学、初中和高中 , 又顺利考上中专 , 实现了父母心中的夙愿 , 也开始踏上远离家乡的人生路途 。
1989年 , 我二十岁 , 两年中专学习一晃而过 , 毕业后 , 我被分配到永兴县城一家建材厂工作 。 刚分工时 , 家里特地杀了一头猪 , 给我买了一辆松鹤牌载重自行车 , 我将它骑到了县城 。 我最初在厂办公室上班 , 后来下了车间 。 工厂效益不好 , 时断时续地放长假 , 这样我拿到手的工资极少 , 许多时候连吃饭都困难 。 许多个星期天 , 我骑着这辆自行车 , 往返于县城和家乡之间 , 一天的辛苦来回 , 仅仅为了让母亲从村里借几块十几块钱给我带到厂里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