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热土荒丘五十年》:成为中亚考古泰斗,要经历些什么( 二 )


考古学|《热土荒丘五十年》:成为中亚考古泰斗,要经历些什么
本文图片

南土(土库曼斯坦)综合考察营地的中心大厅
回来后 , 他立志进入塔什干国立大学马松的考古研究室 , 于是开始系统地学习中亚历史 。 《沿着古代花剌子模文化的足迹》曾经是他了解中亚考古之时的唯一来源 , 后来 , 他又在旧书商手中买到了斯文·赫定的《亚洲腹地旅行记》等著作 , 使他对中亚的兴趣越来越浓 。
第一次前往后来使他扎根的乌兹别克斯坦 , 是在1962年 , 瑞德维拉扎20岁时 。 当时 , 他收到了马松的太太 , 同是考古学家的普加琴科娃的邀请 , 请他担任1962年乌兹别克斯坦艺术考察的考古收集员 , 但是不负责路费 。 此时 , 这位未来的中亚考古的大神要前往乌兹别克斯坦 , 还需要自己把从矿水城到塔什干的机票钱——价值38卢布——挣出来 。
考古学|《热土荒丘五十年》:成为中亚考古泰斗,要经历些什么
本文图片

普加琴科娃的邀请信
瑞德维拉扎详细地记录了一位考古新秀的日常——和前辈们的交流与学习 , 以及每日的工作内容 , 听上去有些枯燥 , “每天都要对着近百块陶瓷碎片绘图并记录 , 此外还要负责探方平面的文化层和发现物登记 。 ”
不过 , 作为回忆录 , 本书也不仅仅只聚焦于作者的学术生涯 , 他也会用幽默的笔触描述一些考古生活的花絮 , 比如连白蚁都看不上的坚硬的饼 , 偷西瓜被骑毛驴的看瓜人一路狂追 , 天寒地冻时分考古学家们不得不睡上厨房的灶台…… 有时他也发发牢骚 , 因为他们需要发掘的地层坑的遗址 , 最上几层都是“可怕的现代垃圾” , 炉渣废铁破布条 , 使考古工作进展缓慢 。
考古学|《热土荒丘五十年》:成为中亚考古泰斗,要经历些什么
本文图片

在“乌兹艺术考察”野外营地 , 瑞德维拉扎在营地土屋前
他的文字也将1960年代的苏联时期中亚诸国的社会图景一一娓娓道来 , 如今 , 它们都不复存在 , 就像他描述的前往梅尔夫的火车 , 这趟火车不但便捷 , 而且是“古代商路”的再现 , 可惜 , 随着中亚诸国的独立 , 这趟列车也成了回忆 。
在引用恩师马松1944年在中亚国立大学上的讲话时 , 他还不无怀念地指出熟练地将拉丁语用在讲话之中 , 对于老一代教授们而言很自然 , 由此可见古典中学的影响 , 和它对古代文学的重视 , “但在如今的讲话中 , 几乎也已听不到这样的词汇了 。 ”
1963年 , 他又前往克什的考古发掘 。 克什古城曾经为粟特人统治 , 根据中国的《北史》和《隋书》记载 , 这一时期克什的统治者都出身于昭武九姓 。 后来克什又经历了喀喇汗王朝、花剌子模王朝和帖木儿王朝的统治 , 改名为沙赫里萨布兹(Shahrisabz) 。 在帖木儿王朝统治时期 , 沙赫里萨布兹变成了一个花园城市 , 许多建筑拔地而起 ,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帖木儿的宫殿——阿克萨拉依(Ak-Saray) 。
考古学|《热土荒丘五十年》:成为中亚考古泰斗,要经历些什么
本文图片

马松教授在克什考察中
这次考察 , 也使他得以发挥在少年时期受到的“目测技能”的训练 。 他的步量准确 , 正好一米 , 可以用此方法绘制古城和古代村落的平面图 。 而且这项训练 , 使他在日后的考古工作中受益良多 。 他说 , “比起仪器 , 目测绘制更为重要 , 因为考古学者可以将历史地形在平面图上标注得更加醒目 , 拥有这项技能的人也越来越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