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来|圆桌|“兴来一笔尽挥洒”——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四 )


陈纬(书画家 , 现居杭州):民国书风 , 既承晚清崇碑风尚的余绪 , 又矫其流弊 , 广取博纳 。 民国书家普遍接受包世臣、康有为的书学影响 , 但也遍习阁帖 , 寻求碑帖融合新径而变化出新 。 短短不到半个世纪的民国书坛 , 呈现前所未有的个性各异、千姿百态的书风 , 涌现出许多具有创造精神的艺术家 , 书法创作逐渐成为纯个性化的艺术创作行为 , 群星璀璨 , 各领风骚 。 应均无疑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 。 唯其一介布衣 , 又默守乡梓 , 身后寂寂无名 , 寡为人知 。 但从其诗文唱和中 , 可知应均在当时广为书坛同道所认可和膺服 。 温州书坛耆宿张鹏翼先生生前与学生萧耘春谈艺 , 据萧先生回忆 , 张先生对永康应均十分推崇 , 可见应均书名在当时即流播甚广 。
应均书法采撷融会南帖北碑之精华 , 遒逸深古 , 逋峭冷隽 。 结体紧密遒劲 , 以方扁为主 , 纯袭碑法 , 敧斜取势 , 奇态百出;用笔方圆并用 , 顿挫分明 , 刚健挺拔 , 得碑意之厚 , 而不见凝滞之迹 , 矫粗野之时俗 , 兼取帖学之典雅、冲和 , 沉着稳定 , 不作姿媚之笔 。 应均这种以北碑雄强之体 , 而寓南帖超逸之气 , 正代表着民国书风的时代精神 。 由于时代的原因 , 在浙江 , 各地都有一些民国遗老耆宿没有引起关注 , 正在渐渐淡出历史的记忆 。 挖掘地方文化资源 , 拂去时代的尘埃 , 发现文化价值 , 是一项当务之急的历史文化工程 。 相信随着对地域传统文化整理的不断深入 , 应均一定会进一步进入书法史的研究视野 , 在现代书法史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 我想 , 这应是春及草庐举办应均展览的初衷和意义了 。
孙善春(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一个乡贤 , 一个读书人 , 他画画写字 , 追求艺术 , 意义在于什么呢?就是艺术能给他一条路 , 只要去画、去写 , 认真的画 , 认真地写 , 都能写到一定的程度 , 有时会跟某些名家一样 , 很像;有时能在某一方面突破 , 形成出自己的风格 。
我看应均的画就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感受 , 就是他为什么画兰花 , 他其实有非常多的自己的考虑 。 他选择画兰花我觉得有两个考虑 , 一个是思想上的 , 就是情感上的“四君子”的考虑 , 另外一个这个其中有他对他自己的笔墨功夫的考量 。 他的那四丛兰花的确是精品 , 我当时看过就跟王犁讲 , 这幅画就是炫技之作 , 他的画其实是非常有功夫的 , 他与一般的所谓的文人画家的区别就在于他的技术是很高级的 。 所以我很看重他的画 , 却不太看重他的书法 , 就是这个意思 。 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 , 只要功夫下到一定程度之后 , 得到的风格会跟某些名家一样 , 比如我个人感觉 , 他写的有些字与张大千有相似处 。
兴来|圆桌|“兴来一笔尽挥洒”——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文章图片

应均行书王羲之书1933年
兴来|圆桌|“兴来一笔尽挥洒”——被遮蔽的书画隐者应均
文章图片

展出现场 , 应均的文房用品
余姚人(书法家 , 现居天水):应均如同生存于密林掩映的世外 , 借着书画艺术的烛光 , 延续着自己独自落寞的命运与生活 。 从他早年的遭遇和后来市井间平凡的生活 , 对艺术的创作无疑就属一种陶养心灵的故常 。
他的艺术实践之途就是独我的自创与不断完善过程 。 书法的使转与反笔施锋 , 完全没有依传统理论所述或者与与世书家技术趋同倾向 , 也就是 , 应均书画及篆刻都是在一种我行我素的自由情态下所做的探索与努力 。 应均书画作品由生拙与幼稚所焕发出的机趣 , 正是民国时代艺术界所缺少的风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