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青主|傅山、王铎狂草艺术本体语言之比较

中国书法具有浓厚的时代烙印 , 从商周到秦汉 , 从晋唐到宋元明清 , 基本上各个时代的特定文化环境都曾对当时的书法发展起到过一定的制约或推动作用 。 几乎所有人都逃离不了时代对自己的影响 , 傅山、王铎也不例外 。
傅山、王铎都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动乱时代 , 在这种多元的时代文化环境下 , 傅山、王铎表现出了他们极具个性的一面 , 这是时代环境使然 , 无法逾越 , 也正是这样的时代环境造就了他们独树一帜的书风 。 用笔、结字、章法、墨法是书法的基本要素 , 狂草虽是比较豪放 , 以情动人的书体 , 但要具体研究二者的狂草艺术不免仍要从这几点最基本的方面来说 。
傅青主|傅山、王铎狂草艺术本体语言之比较
本文图片

清 傅山《一片毡团四五斤》纸本 170×55cm
一、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用笔比较
用笔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的优劣是评判书家功力和作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 。 从傅山、王铎的用笔出发来比较两者的异同 , 最直接也最本质 。 草书似乎是对用笔的一种解放 , 那流动的线条 , 真有一种蛟龙闹海、金蛇狂舞的气势 。
傅山的线条是命运交响的激昂 , 是情绪的飞扬与暴风骤雨式挥洒 , 强烈的墨色冲击与涨墨 , 枯墨的对比运用 , 构成傅山的雄强、伟岸之美 。 通过这种连绵大草的形式 , 来表现自己的振作、亢奋、有意识地彰显他的人格魅力 。 他的线条借助于空间的展开 , 犹盘结的苍松 , 奔驰的猛兽 , 实现其生命的运动 , 流露着他对尘世的愤怒与抗争 。
傅青主|傅山、王铎狂草艺术本体语言之比较
本文图片

清 王铎 临王羲之《敬豫帖》纸本 201.5×52cm 1636年
启功曾在诗中盛赞王铎书法说:“王铎笔力能扛鼎, 五百年来无此君” 。 这是说明其用笔的力度刚劲 。 王铎草书的用笔极其丰富 , 可说是八面出锋 , 多用中锋出笔 , 侧锋为次 , 笔力雄厚 , 层次丰富 , 其笔法在纵势中常有横笔崛出 , 能在圆转回锋中巧用折笔 , 收放自如 , 情绪跌宕 , 显得外露而不张扬 。 仔细观察其笔画线条 , 使之与“屋漏痕”和“折钗股”相比 , 有过之而无不及 。 在用笔上, 王铎草书既得到传统的高质的溉泽, 又有自己创造性的发挥 , 是形成其书风的重要特征之一 。
我们从二者的具体作品中来比较分析 ,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傅山的大字狂草书法多以肘运笔 , 起讫不经意 , 顺锋下拉 , 笔法外拓 , 圆多于方 , 笔锋上下提按的动作少且幅度不大 , 形成了连绵缠绕的线条;王铎大字草书运笔时肘腕互用 , 腕部动作较多 , 毛笔相对垂直于纸面 , 多用逆锋 , 顶锋动作 , 笔毫阻力较大 , 而且行笔过程中转折弯扭比较多 , 从而形成起伏跌宕感强烈的线条 。
傅青主|傅山、王铎狂草艺术本体语言之比较
本文图片

清 王铎 临王羲之《十一月四日帖》绫本 192.5×48cm 1640年
二、傅山、王铎狂草艺术结字比较
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 , 结字因时相易 。 ”暂且不谈用笔是否千古不易 , 但是说结字“因时相易”则是完全正确的 。 在书法的三大要素中 , 用笔体现的是书家的功力 , 章法则较为宏观 , 往往和作者的审美理想和艺术修养联系在一起 , 只有结字是最能体现书家聪明才智和艺术情趣的 , 也最能体现书家的个性差异 。 对于书风面貌的形成来说 , 结体是体现其个性风格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 不同书家因为不同的取法、不同的审美和不同的修养 , 其结体必然会各不相同 。 因此 , 结体理所当然的应该是因时、因人相异 。 对于大家来说 , 其结体必然会独具匠心 , 必然会相异于他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