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佳清|我与文学丨胡佳清:文学,一个后来者必须记住的( 二 )


后来 , 老师退休了 。 我就经常去偏石板巷文化馆的职工宿舍向老师讨教 。 我记得 , 老师住的是四楼 。 进屋就能看见一张书桌依窗靠着 , 窗外有一棵巨大的黄角树满树绿叶荫到窗沿 , 荫到书桌上 。 老师就天天坐在那里读书写作 。 我每次去 , 老师都热情站起来迎接 , 先泡杯茶 , 然后再拿出糖果点心招待 , 完全没把我当一个初学者看 。 淡淡的茶香里 , 满口的甜香中 , 这时我会依窗敛手而坐 , 静听老师循循善诱的教诲 。 老师其实也是个文学的性情中人 , 他需要知音 , 他需要听众 。 所以每每这时 , 他都要拿出他过去发表过的作品 , 或捧上刚刚写在笔记本上的新作 , 用一口很浓的地方口音 , 站起来 , 在我面前饶有兴致地滔滔不绝地给我朗读给我解析 。 这样的情景 , 当然让我每次都情绪高昂、受益匪浅 。 但老师又是个很严谨认真的人 。 每次 , 他看我的习作 , 都字字句句给予点评 , 有时提的意见还很直截了当尖锐无比 , 让我感觉芒刺在背 。 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我心里都是沉甸甸的 。 边走边想 , 学习文学 , 我有这个天赋吗?我是不是吃错药了?但这样的经历多了 , 一而再再而三地 , 也慢慢领悟了老师的心 , 也慢慢悟出了文学的真谛和奥秘 。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 , 修行在个人” 。 终于 ,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 , 有老师的引领 , 有自己的努力 , 也欣逢像老师一样的贵人提携 , 我有幸参加了由四川省作家协会和《星星诗刊》编辑部联袂在江油长城特殊钢公司举办的四川青年诗人笔会 。 笔会后还出了专辑 , 我开始在本地小有了点名气 。 当我带着这期作品登门去拜望老师时 , 老师的欣慰自不待说 。 不久 , 老师告诉我 , 说他受邀去给三峡学院的学生讲课时 , 还拿出那期专辑发表我的组诗 , 将其中一首《鹰之死》作个例 , 给学生讲诗歌创作的意象、灵气和张力 。 再后来 , 我又在中国诗歌的顶级刊物《诗刊》上发表了两首诗歌 , 更是让老师刮目相看 。 我知道 , 这一切怎离开得了老师那几年苦口婆心的循循善诱呢?
“吃水不忘挖井人” 。 朱彻老师今天以80高龄走了 , 走得悄无声息 。 可他在我的文学生涯中留下了一段永难磨灭的记忆 。 是的 , 老师那个时代如今虽渐行渐远 , 他也渐渐淡出了历史 , 但任何一个新的文学时代的到来 , 总会有像老师一样的奠基者在前面躬耕前行、鞠躬尽瘁、招引后来者的 。 这是我作为一个文学后来者必须记住的 。
(作者糸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