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呼兰河传》:穷人想逆袭,得扒三层皮


1942年1月22日,香港战火纷飞,病中的萧红,从枕头下摸出纸笔,写下两行字:
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得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
半生尽遭冷遇,身先死,心不甘,不甘。
随后,在病榻上,结束了自己悲情而短暂的一生。
而她口里的另外半部红楼,就是《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它没有具体的主人公,展现的是小城居民的集体群像。
茅盾曾赞美《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在这部小说里,萧红不仅写风土人情,写世态万象,更犀利地剖析了人情人性。
虽然出生于地主家庭,但萧红从小接触到租住在自家房屋的民众,他们生活的惨状,深深震撼了年幼的她。
他们每天勤劳工作,如同疲惫的牛马,但依旧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颠沛流离的生活。
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奋力挣扎,却依旧无法摆脱这悲剧性的命运?
看完《呼兰河传》,你就会明白,真正束缚他们的,不是物质上的贫穷,而是他们的自欺欺人,愚昧无知,以及封闭固执。
穷人想要逆袭,首先得扒掉三层皮。
呼兰河$《呼兰河传》:穷人想逆袭,得扒三层皮
文章插图
1
第一层:扒开自欺欺人的遮羞布
呼兰河城很小,这里的人生活很单调,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忙着讨生活,过得非常辛苦。
对他们而言,能吃上小葱拌豆腐,就算改善生活;卖馒头的摔了一跤,趁机偷了他两个馒头,就像占了天大的便宜。
这里的人,还很喜欢谈论别人的私事:王寡妇的儿子淹死了,染缸房的学徒为女人而打架,豆腐坊的驴子断了腿……
而小城的大泥坑,为大家提供了最多的谈资。
小城里有个泥坑,一到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拉车的马,经常陷进去,还经常淹死家禽,住在附近的人,都苦不堪言。
可是,谁都不想把这个坑填平。
因为,大泥坑的存在,不仅给他们带来话题,也给大家带来了些许“好处”。
经常,街上会有便宜的猪肉卖,大家一边高兴地吃着,一边安慰自己说,这猪一定是大泥坑淹死的,吃不死人。
即使有人因吃便宜猪肉生病了,他们依旧不愿意承认,这是瘟猪肉。
并在这种阿Q式的自我欺骗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
他们活得辛苦而悲惨,所以见不得别人的好,需要用他人的不幸,来衬托自己的“高大”。
他们无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只能听天由命,用谎言来欺骗自己,继续着逆来顺受的生活。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物质上的贫瘠,并不可怕,但精神上的自我欺瞒,却有着巨大的破坏力。
它让人丧失自我审视的能力,既然无法改变现,那就得过且过。
为了面子可以自我欺瞒,可以打压别人,却不愿意付出努力,提升自己。
只能在自欺欺人中,继续着贫穷辛苦的生活。
呼兰河$《呼兰河传》:穷人想逆袭,得扒三层皮
文章插图
2
第二层:扒开愚昧无知的认知藩篱
呼兰河人是闭塞愚昧的,跳大神,唱秧歌,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这些鬼神类的节日,在呼兰河人看来,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
他们不仅热衷这类活动,连周围人生了病,也鼓动别人,通过这类活动来治病。
小团圆媳妇是老胡家的童养媳,她来到老胡家的时候,年仅十二岁,活泼可爱。
可是婆家人就是看不惯她,觉得她走路太快,吃得太多,笑得太大声,必须要给她个下马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