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起第一次作业,着实是在内容上投入了过大的精力,但形式上的语言只是作出了细微的调整变化 。在罗斯科与哥特利布的对谈中,对方提出,如果只将艺术语言看作传递精神的媒介,它或许非常直接,但涉及想要从中获取内容信息但人来说,这些形式语言就成为了“难以破解但私密符号”,而这正是罗斯科绘画具有抽象性的证据 。我个人认为这其实涉及到图像学的研究领域,罗斯科也并为正面回应该问题,而是用“神话”指代内容和理念,认为作品已经脱离了再现自然的逻辑,他只是对神话作出了加强性的表达,因而他的形式语言不再是探索一种“优雅的古典理念”,而是传达现实的真实,因为神话作为符号传达的真实“仍然延续在我们的生命力” 。这里我们又回到了最初关于永恒性的讨论,也能够从我的角度理解为什么绘画是一逐渐清晰的过程:在掌握形式语言的前提下对需要表达的内容作出表达,由于其中形式语言和内容两者的永恒性,画家的创作和观众的解读之间就有存在一座桥梁——某种共同的、本能的绘画语言 。
总得来说这三周的课程度过得很有意义,在对于什么的绘画形式语言,甚至是内容表达与创作性上我都有不小的收获,每一位同学的作品和老师的解读都是一次自我审视和提升 。
卢奕杉|接受这一变化的发生
一、他视如何?
在我还没有认识到这么一个定义的时候,我是如何去理解绘画形式语言的?在我还是艺术理论的学生的时候,学习艺术似乎落入了“理论”的窠臼 。任何的新的绘画流派、新的艺术名词,我都试图刚开始就以系统的理论研究的途径来学习 。我会上网查找文献,搜索相关的艺术评论,甚至以比较文学的方式来比较艺术的差别 。那时候我所认识到的绘画形式语言,它是一个所有构成画面的形式要素的总称,包括构图、造型、配色等等 。很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不是与现代艺术的出现有关,肉眼可见的纯粹讲究绘画形式语言的不管是艺术家还是艺术评论家都不算太多,互联网上和艺术场下的人们更热衷于讨论绘画的更深层的含义 。似乎好像观念艺术正在试图影响所有的艺术,包括古典的绘画方式 。这是客观发生的结果,我站在中立的立场上,没有批判也没有肯定,只有接受这一变化的发生 。这其中难以平衡的点就在于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的哈姆雷特,观念主导的艺术形式的主观性确实占据整个绘画语境的大部分,然而纯粹的绘画形式语言,确实是有一套相对比较客观的评价标准 。就比如说苏派绘画与古典主义与印象派是有非常大的区别,而在这个区别之中,绘画形式语言的复杂程度决定了他们在刻画(或者可以说是工艺)上确实有高下之分,这点毋庸置疑 。
在了解艺术史学史时,也发现艺术史研究也曾有这么一段时间,尽量从客观角度叙述艺术史的阶段转而进入了研究美学的囹圄 。容许我大胆地类比,绘画形式语言因为有其标准系统,正处在一个相对客观的境地,而绘画内容剖析则会或多或少地带入笔者对内容理解的主观想法,这样的剖析方式是更加的容易,还是更加的深刻呢?在我看来,正如我认为文史哲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先有文史,再谈哲学 。我认为绘画形式语言之于绘画内容剖析与文史之于哲学的关系相同 。轻视基础,甚至避开基本技巧来谈内容都是空谈 。所以我对绘画形式语言的初印象就是积累,不断的积累,熟练的工艺 。
这仅仅是我的一家之谈,同时我也不羞愧将其称之为我对绘画形式语言的刻板印象 。
二、牵一发而动全身
我决定趁此机会尝试着自己来摸索绘画形式语言 。在第一周时我想要快速地知道很多关系,例如构图中人物与背景,当时我认为一方复杂另一方就需要简化来达到平衡(后来发现还是要分类讨论);又比如平面与三维,事实上我用了比较偷懒的方式,我我将大的透视的部分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是用三维建模的方式做了一些小的模型;画到最后发现牵一发而动全身,我的焦点也发生了改变......
- 纸杯#美术生在杯子上画“知否”,当倒入水瞬间,网友:居老师挺住!
- 希腊人$古希腊眼里的中国,犹如“神族”一般,中国人看了都难以置信
- 中国美术!广州美术学院战“疫”作品即将亮相迪拜世博会
- 作品展|郑海鸥艺术作品展在阳江市美术馆展出
- 宋嘉|把美术馆“搬”到学生身边,让学生随时与敦煌“相遇”
-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其实后面还有3个字,原来我们一直误解了
- 中国传统文化#五月,一首诗站在窗外
- 盗墓案!中国盗墓史上最长的一次盗墓,屋里挖了整整20年
- 美术组@师者风采 | 烟台开发区高级中学美术组 王钰老师
- 中国经济#2021年度经济学图书有三个特点:思想性、历史叙事及学科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