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图|音画共舞,演绎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诗意( 二 )


音画题材在民间风俗等方面亦有诸多表现 , 如宋代《大傩图》表现的是立春节令人民乞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歌舞活动 。 画面上十二人化妆列队表演 , 服饰不一 , 神态各异 , 其中就有人系带或演奏各种乐器 , 画面充满着欢乐气氛 。 又以记录田间劳作击鼓唱歌为内容 , 如《三才图会》(王圻)中的“薅鼓图” , 描绘的是四川山歌“薅秧歌” , 画面上数人在田中插秧 , 田边树杈上系挂扁鼓 , 一人执槌敲击 。
此外 , “风”乐图中还保存了反映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活动的作品 , 这类图像大多与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 , 蕴含着浓郁的民族审美特色 。 如清代云南巍山彝族壁画中的树下踏歌图可能是为“祭庄稼”而举行的盛会 。 《广舆胜览》(清刻本)中苗族乐舞图是苗族“每岁孟春跳月 , 男吹芦笙 , 女振铃唱和 , 并肩舞蹈 , 终日不倦”(倪辂《南诏野史》)的真实写照 。
【“雅”乐图】
呈现雅集与宴乐构成的审美化潮流
不同于“风”乐图反映百姓生活和民情的艺术特征 , “雅”乐图以乐音之别 , 更多体现为燕飨和会朝之乐等内容 。
首先 , 结合乐器演奏的文人雅集当属“雅”乐图呈现主题之一 。 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之间进行文艺交流的活动形式 , 雅集表达的往往是文人自然豁达的艺术与人生态度 , 相应地视觉图像多描绘隐逸于山林间或私人空间的抚琴赏乐、焚香挂画、诗酒唱和、烹茶品茗等场景 。 南京西善桥荣启期墓出土的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模印砖画像所绘即是典型的雅集 , 其中有魏末琴家嵇康抚琴、春秋“遁世之士”荣启期鼓琴而歌与魏晋人阮咸端坐阔叶林下斜抱直颈琵琶弹奏的图像 。 唐人重视生活艺术 ,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宫乐图》则为罕见的唐代宫女雅集 , 画面乐曲与茶酒相伴 , 尽显艺术生活化的趣味 , 相同场景也出现在历代文会与雅集上 。 这类“雅”乐图递邅至宋元更为集中 。 雅集抚琴赏乐对于这时期士人而言 , 是日常交往的形式 , 在这一交往的共同体中消弭了士人内部阶层这一社会关系 , 让雅集交友之日常“事”具有了审美意蕴 。 我们从赵孟頫《松荫会琴图》《伯牙鼓琴图》《元人画听琴图》等作品中能感受高妙意趣的闲雅生活艺术 , 画面皆以淡墨为主 , 兼以石色晕染 , 色彩古雅 , 与墨色交相辉映 。
【乐图|音画共舞,演绎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诗意】至明清时期 , “雅”乐图中的文人雅集不乏借品茗聚会 , 与拨阮听曲相映成趣的图像 , 人物多设在山水间 , 如仇英《玉洞仙源图》《蕉阴结夏图》、唐寅《琴士图卷》、尤求《西园雅集图》、佚名《十八学士图》等 。 以明代《十八学士图》四轴中第一幅“琴”主题为例 , 画中四文士坐于松荫 , 围绕棐几 , 一人正襟危坐 , 状似焚香 , 另一人手捻一物 , 似在赏香;另二人闲坐一旁 , 一人执扇 , 意态悠闲 , 身后一童执羽扇 , 一童曲身解琴套 , 中坐文人似正将熏手弹琴 。 另一人捻须立于盛开的牡丹石栏湖石之侧 。 松树后二童正忙于茗事 。 庭前空前二只 , 俯啄甚驯 , 一旁汉白玉石盆内栽有牡丹湖石 , 与前栏前后呼应 , 极为富丽雅致 。 琴茗相映 , 并有焚香、插花、盆栽、奇石相伴 , 雅趣盎然 , 恰似“煮茗对清话 , 弄琴知好音” 。 甚至素好品茶的清帝在郎世宁、张宗苍、董邦达等画家所绘的抚琴品茗图像中也彰显与文人品茶相仿的画面 , 《弘历抚琴图》(张宗苍)刻画了乾隆闲坐清晖阁前庭院内石上读书、弹琴、品茶、焚香的场景 , 另有《弘历观荷抚 琴 图》(郎世宁)、《胤禛行乐图像》(清人作)等可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