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从一盒坚果年礼,看中国新年“新味”

文 | 江小桥
对于中国人来说 , 没有比过年更重要的集体记忆了 。 但如今每逢新年 , “年味淡了”似乎也成了国人的共同惆怅 。
这背后 , 其实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对峙与融合 , 这也成为了人们一直在深思的话题 。
但其实不仅是过年 , 中国的众多传统文化其实都经历过“淡”的时刻 。 继承的有名无实 , 传统文化在外来文化、新兴文化冲击下的难以为继 , 传统文化没办法吸引当代的年轻人……
现在 , 一切也在改变 。 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喜爱的媒介与表达方式来展现 , 不仅使传统焕发新生 , 而且也让年轻人能够在枯燥的教科书以外 , 更加直观地看到历史进程和传统文化之美 。
推动这一切的 , 是时代的变迁 , 官方的引导 , 商业的摸索 , 以及生生不息的创意 。
传统文化的新生命力
在过去的一年中 , 河南卫视成为了向世人输出传统文化的“王炸” 。
从春晚横空出世的《唐宫夜宴》破圈开始 , 从河南博物院“走出”的唐宫少女 , 带来了大唐盛世的霓裳羽衣 , 而且借助VR科技把“妇好鸮尊”“贾湖骨笛”“莲鹤方壶”等国宝一一搬上舞台 , 带来了20亿的播放量、上千万条弹幕、5次热搜 。
春节|从一盒坚果年礼,看中国新年“新味”
本文图片

接下来的元宵、中秋奇妙夜同样惊艳 。 网友的评价是 , “河南卫视杀疯了”“这种神仙节目是我能看的吗”“河南卫视 , 下凡辛苦了” 。
大众刻板印象中略显枯燥无趣的传统文化 , 以如此缤纷多样的形式表演出来 , 更难得的是 , 在追求新颖和视觉效果的同时 , 传统文化又没有失去原本的厚重与质朴 , 内里还有一种基于新时代思想的文化内省 。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 市场还没有摸索出正确的方式 , 创造可以让年轻人接受的新文化产品 。 但近年来 , 传统文化有了越来越多的新展现方式 。
不仅是《唐宫夜宴》《国家宝藏》等传统文化节目惊艳网友 , 电影方面 , 近几年国内也出现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等这样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 在艺术画面上融合中国古典美 , 在内容主题的表达上符合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意趣的现象级国漫电影 。
戏剧层面 , 故宫博物院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王希孟创作的长卷绢本设色画《千里江山图》被搬上了舞台剧的舞台 。
【春节|从一盒坚果年礼,看中国新年“新味”】春节|从一盒坚果年礼,看中国新年“新味”
本文图片

文创层面 , 故宫、敦煌等国潮文创 , 在传统文化从简单商品到创意产品的过程中 , 搭建起了自己的文创商业版图和一个坚守IP价值与开放互动的产业链 。 此后 , 它们不断开发创新迭代文创衍生品 , 使600岁的故宫和1600年历史的敦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变得年轻 。
无疑 , 传统文化积累到一定量级后 , 所输出的精华具备完整的世界观、价值观 , 有属于自己的生命力 。
助力传统文化复活 , 中国企业能做什么?
当传统文化的推广终于探索出一条可行出路 , 接下来就是通过市场 , 将其丰富、完善和不断演进的过程 。
美国的《时代》周刊关注到了中国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变化——“当代中国年轻人 , 一方面以自己的个性选择着自己喜欢的当代潮流文化 , 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理解和传承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 ”
与此同时 , 报道也指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 是一个从庙堂到个人的系统工程 。 这其中 , 自然也有来自商业文明的助推 。 逐渐崛起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投射到了消费领域 , 国潮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