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镇|东西问|从手铲到卫星,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 三 )


所谓“数字高程模型” , 通俗地说 , 就是把地图上相同高度的物体涂上相同颜色 。 这样 , 即使一道城墙断裂成分散的小段 , 因为基本高度一致 , 在图上就显示为相同颜色 , 所以就能清晰看出城墙脉络 。
良渚镇|东西问|从手铲到卫星,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
本文图片

2020年10月 , 浙江杭州 , 游客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内参观了解莫角山宫殿 。 中新社采访人员 王刚 摄
高科技探究古城兴衰
在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的地质考古实验室 , 藏品柜里存放着从附近山上采集的几乎所有石材样品 。 2007年古城城墙发现后 , 考古人员采集了这些样品 , 希望搞清楚当时人们从哪里采石 , 花多长时间 , 是怎么运输的 。
“80后”的良渚第四代考古人姬翔是地质考古专家 , 读硕士研究生时就参与了良渚遗址的地质考古项目 。
“这是为了研究良渚古城的生活生产方式和社会面貌 , 能大致了解到当时各地区的交流 。 ”姬翔这样解释石头样本的用途 。 他们研究出的结论是 , 根据城墙垫石质地和形态对垫石进行分垄计算 , 当时城墙垫石是用竹筏运输的 , 并根据河道和采石点位置 , 还原了可能的运输路径 。
“以前只能用肉眼看 , 大概判断像是从哪里来的 , 现在在红外、荧光检测设备之下 , 能够分析石、玉、土的化学元素和矿物结构 , 精细地比对 。 ”姬翔说 , 目前发现的最远的岩矿 , 距离古城约100公里之外 。
良渚遗址考古与保护中心设立了多个科技实验室 , 还与国内很多高校合作 , 复原了距今7000年、5500年、4200年、3800年等关键时点的较高精度的水文、地貌、气候环境 。
这些研究为良渚古城的兴衰提供了线索:距今约4200年 , 杭州余杭盆地遭遇了持续性的大洪水 , 良渚古城从此销声匿迹 , 直到2000年后的战国时期 , 才重新有人类来此生活 。
【良渚镇|东西问|从手铲到卫星,良渚考古何以反映考古学变迁?】“现在技术手段更多 , 老先生以前把框架搭起来了 , 我们现在是往框架里面填充细节 。 ”姬翔说 。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