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东西问丨高江涛: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何存在“史前互动圈”?
(东西问)高江涛: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何存在“史前互动圈”?
中新社北京1月21日电 题: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何存在“史前互动圈”?
作者 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文章插图
距今四五千年前或更早,中国不同区域间已有普遍的文化交流;至迟在距今4000年前,中国史前互动圈也已与北亚、中亚互动圈交汇在一起。“穿越”回史前发现,文化互动是多元文明形成的重要原因,中华文明与中亚、北亚间横跨大陆式的互动使欧亚草原变成一条贯通的交流走廊。这种国家间的“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的特质,更是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源动力之一。
区域文化互动:中国史前社会的“普遍现象”
今天中国地域范围内,史前时期每一个地理单元或地区如燕辽地区、海岱地区、长江中游、长江下游、中原地区等都有着各自区域内文化与社会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区域文化之间存在互动交流,文化互动的结果直接表现为周边诸文化先进因素不断汇聚与融合。
距今5000多年前,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发现有数千里之外的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特征的玉器是学界的共识。距今4300多年前,晋南以陶寺遗址为代表的陶寺文化出土铜器以及双耳罐显然与甘青地区齐家文化有着密切关系;陶寺文化礼器性质的鼍鼓、部分圆点纹彩陶、玉石钺以及随葬猪下颌骨习俗等应源于海岱地区的大汶口—龙山文化系统;陶寺文化的“粗体觚”与江汉平原石家河文化的同类器十分相似,而王级大墓中出土的玉兽面又与后石家河文化多见的兽面属于同类形制与技术。大体同属这一时代的晋陕高原石峁文化与陶寺文化之间在陶器、玉器、铜器、建筑技术等方面存在交流。石峁遗址核心区皇城台最新发现“石雕图像”对东北地区石雕传统的吸收十分明显,而一些石雕的兽面与人面饰却又与远在江汉平原的后石家河文化多有相似者。
文章插图
2019年7月,“良渚与古代中国——玉器显示的五千年文明展”开幕式在故宫博物院武英殿举行。中新社采访人员 杜洋 摄不仅是同时期的文化存在广泛而又深入的互动,不同时期的文化也存在明显的前后承继、吸收与弘扬,这种文化传承与记忆显然也是一种互动。良渚文明最具特色而又技艺高超的玉器不是无源之水,其对之前江淮地区凌家滩文化玉器工艺的吸收是显而易见的,由凌家滩到良渚是一种“重组”与“整合”。良渚之后,所留下的用玉表达奢侈和宗教威望这种文化遗产和观念,通过临近海岱地区的淮河流域大汶口晚期文化的融合,强化“礼”的内涵后而向中原地区乃至更广阔的龙山社会中扩散。并与大体同时的西来南下的冶金技术、新物种、新认识交汇,聚变形成更为先进的政治文明与社会,如陶寺社会以及石峁社会等。
在中国史前时期,陶器传统上长期存在以“陶鼎”为代表的“鼎系统”文化和使用“陶鬲”为标志的“鬲系统”文化。这两种不同的文化与技术系统,经过长期的互动交流,至夏代融合到二里头文化这同一个社会中。值得注意的是,二里头文化时期又恰是早期中国文明中心形成的时期。
可见,距今四五千年前或更早,中国的史前时期不同区域间有着十分普遍的文化交流互动,以至学者们甚至推测史前复杂社会存在远距离的“上层交流网”。
文章插图
2019年10月,展示中国最早王朝——夏朝中晚期都城遗存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在河南洛阳正式开馆。中新社发 曾宪平 摄东西文明广域互动是当时的“世界主题”
- 人行色&原创|枫叶遇事稳得住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 虎年&河北邯郸:非遗传承迎新春 巧手剪出幸福花
- 王伦&《水浒传》中,如果此人早一步上梁山,林冲火并王伦的机会很小
- 贾琏&其实,红楼梦的作者已再三暗示:贾琏可能是皇帝
- 林如海&极完美的女子,不完美的母亲——黛玉之母贾敏
- 薛姨妈&从宝玉挨打就能看出,金玉本非良缘,就算宝钗走到宝玉床前也没用
- 忠告&85岁老人的忠告人老后,2个“家人”要少来往,不然晚年凄凉
- 诗人&南宋冷门诗人,唯美深沉,你可能没读过,解密写诗诀窍,满满干货
- 杜甫&王维最令人惊艳的一首诗,但却最容易误读,那么你误读了没有?
- 渡江侦察记&电影博物馆举办汤晓丹导演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