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短评: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中新社北京1月20日电 题:大寒遇瑞雪,节气为何准?
中新社采访人员 马海燕
文章插图
1月20日,农历腊月十八,大寒节气,一场瑞雪从天而降。中国民间有谚语“大寒三白定丰年”,意即大寒下雪,瑞雪兆丰年。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系主任萧放告诉中新社采访人员,大寒作为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最后一个节气,“小寒大寒,冷成一团”,天气寒冷之至,下雪很正常。从农业生产角度讲,大雪可以将田地里的虫卵杀死,亦可以为农作物提供水分,因此,大寒下雪预示着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民间还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开裂”一说,说的也是天气对农业的影响。
文章插图
1月20日,正值大寒节气,北京迎来2022年首场降雪。图为游客在景山公园内拍照。中新社采访人员 贾天勇 摄大寒过后就是立春,中国有“大寒迎年”的风俗。人们要为过年做准备,忙着办年货、除旧布新、祭祀先祖。无论是准备各种祭祀供品还是自家储存食物,腌制腊鱼腊肉腊肠在很多地方必不可少。在没有冰箱的年代,这些腊制品需要在很冷的天气里才存得住,所以大寒降雪也有利于人们贮存食物。
“其实不止大寒遇瑞雪很准,清明前后下雨、立秋时节转凉、惊蛰之后降雪基本结束等,中国的二十四节气都很准。”萧放说,建立在古老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二十四节气有其科学依据。
文章插图
立夏时节,各地农民抢抓农时,忙着进行田间管护、夏收夏种,农事生产进入繁忙时节。图为扬州市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的农田里一派繁忙景象。中新社发 孟德龙 摄二十四节气为什么这么准?第一,这是中国古人顺应天时、进行农业生产的经验总结。两千多年来,二十四节气在中华大地尤其是黄河流域指导人们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几无差错。
第二,二十四节气与中国古代先进的天文历法相关。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古人就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公元前104年制定的《太初历》把二十四节气收入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文章插图
2019年8月8日,安徽省合肥市姚公社区,小朋友们吃西瓜“啃秋”。当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秋”,民间素有“啃秋”习俗。中新社采访人员 韩苏原 摄萧放说,秦汉朝时期就已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一年分为十二个月纪,每个月纪有两个节气,形成朗朗上口的歌谣则要到近现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今天的小学生都会背,这也说明了二十四节气的持久生命力。
二十四节气还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立春即春节、冬至吃饺子、清明祭祀,这些习俗延续至今。
文章插图
2021年12月21日,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下各镇中心幼儿园小朋友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包饺子,迎接冬至。中新社发 华文武 摄随着中国历法的外传,二十四节气也流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等许多地方,日本至今仍有与二十四节气类似的表述。2016年11月,“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 |上交“2022新春音乐会”举行 “东西合璧”打响沪上贺岁实力品牌
- 千古绝对&千古绝对! 上联 东奔西走讨东西, 下联经典到爆!
- 宝钗!薛宝钗替史湘云办螃蟹宴,为何被贾母说不是好东西?恶意直指黛玉
- 史前&东西问丨高江涛:东西方文明交流为何存在“史前互动圈”?
- 杜甫|二十四节气24朵花,与你日日花前月下!
- |秦兵马俑一号坑出土将军俑 考古人员推测一号坑军阵排列可能南北、东西对称
- 大寒!万米高空的祝福 春秋航空推出二十四节气主题广播词
- 分寸感#好人缘,从丢掉五样东西开始,情商高的人全占
- 东西方!东西方艺术审美观念的文化解读——以莫奈、黄宾虹为例
- 二十四节气|【趣看文物】当文物遇上二十四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