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林随笔|学术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创获,更是情义的凝结

|学林随笔|学术的过程,不仅有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创获,更是情义的凝结
本文图片

「思考与“游弋”」
青年也许不仅是一个年龄角度的划分 , 还意味着是否有勇气开拓创新、有定力持续做可能“冷门”的研究 , 充满韧劲地面对挫折和周遭变化 , 然后把这些转化成不懈奋斗的动力 。
每个学者都有自己所在的学科和领域 , 但学术和真正的问题没有固定的边界 。 对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而言 , 面对错综交织的现实问题和学术问题 , “通”比“专”更重要 。 当然 , 它们是辩证转化的 , 最好是二者兼具 。
就人文地理学而言 , 这是一门非常贴合时代的、蓬勃发展的知识领域 。 我对它的未来充满信心 , 也欢迎更多青年加入这一研究领域 。
人文地理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 概括起来 , 大致有三个:
第一个是人的情感、价值和技术之间的关系 。
人们享受着大数据、智能化带来的好处 , 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 , 产生关于人的存在与权利等问题的隐忧 。 在信息化和数字浪潮的冲击下 , 人们似乎很难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坚守的“地方” 。 人在哪里?这是人文地理学应该关注和呼应的最大现实问题 。
第二个问题是空间正义的问题 。
我们生活在一个发展极不平衡且充满变动的世界 。 社会问题其实都是空间问题 。 在全球、国家、区域、城市、社区等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 差异和差距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 社会空间的巨大差异和隔绝是人类文明的最大障碍 , 也是人文地理学关注的重中之重 。
第三个问题是人和自然的协调 。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 , 生态、环境、自然灾害变得频仍 。 人类如何处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 并更好地应对灾害、生态与环境危机 。 建立“人类—自然命运共同体”是一个非常好的目标 。 这也是人文地理学大显身手的时候 , 关键是如何通过跨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去推动、落实 。
对这些问题的持续思考 , 需要经常进行跨学科的思考和“游弋” , 代表了三个主要的研究方向:地理学思想史与方法论、城镇化与城乡治理、可持续科学 。 它们需要对世界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敏感和判断 。
「书写与更新」
对学科思想史的研究和跨学科交叉这“一纵一横” , 是解决困惑的重要路径 。
古希腊地理学家埃拉托色尼发明了“geography”这个词 , 意为记录或书写地球 。 这是对地理学者最低的、也是最高的要求 。
记录或书写是复杂的 。 谁的记录?记录什么?为谁以及为何记录?在何时何地、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的是真是假?有何意义?这些问题一直充满争议 , 答案莫衷一是 。 这是地理学的难点 , 但也是其充满魅力的地方 。
地理学者的精神 , 正在于以其对地方乃至地球的经验和抽象 , 不断记录并更新着记录 , 由此记录和更新着生活 。
任何记录 , 归根结底是一种属于自我的事情 。 国内学界往往把“自我”看得很低 , 或者把它视为科学或客观的大敌 , 避之唯恐不及 。 即使对科学研究而言 , 自我不也是最真实的一种客观存在吗?
尤其在现代人文地理学中 , 自我与他者的话题成为讨论的焦点 。 后现代地理学对地点、自我、身体、想象、叙事、个体的关注与阐发 , 既是对“科学主义”的批判与回应 , 更是自我意识的必然回归与觉醒 。 跳出这些名词或“主义”之争 , 面向真实或错综复杂的现实 , 才是真正科学的、学术的态度 。
对学者而言 , 更重要的是继续记录 。 永不停息地记录 , 是我们的职业 , 也是我们的命运 。 我们的命运通过我们的书写而得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