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还是“海待” , 保持理性才能不走偏
堂吉伟德
又是一个求职季 , 在疫情影响下 , 归国留学毕业生们的未来面临不确定性 。 在豆瓣上 , 有个小组聚集了大量归国留学生 。 他们吐槽求职时的遭遇 , 自嘲为“海归废物” 。 发言者不乏常青藤名校毕业生 , 他们无一例外暂时遇到了挫折:有人抱怨自己由于常年在海外生活 , 回国后获取的信息并不对等;也有人感叹自己并未预料到求职困难;还有人后悔没有掌握过硬的本领 , 回国后空有一纸文凭 , 却没有公司要 。 (1月4日《光明日报》)
“海归就业难”、“海归不吃香了吗?”此类话题并不新鲜 , “海龟”成“海带”的调侃也流行了很多年 。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 随着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员的回国就业和创业 , 与国内同等次的高校毕业生相比 , 优势越来越弱 , 海归群体不再自带光环成为就业市场上的宠儿 。 同体竞争的态势下 , 国内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的就业压力 , 在海归那儿同样难以幸免 。
这种状况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 一是出国留学人员总体数量增加下 , 群体自身竞争所致 。 一度以来 , 受国外较高教育成本的影响 , 除了少数公费留学生外 , 自费留学是部分中高收入家庭的专利 , 普通家庭望尘莫及 。 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加 , 出国留学的成本对很多中产家庭 , 已不再是不可承受之重 。 根据教育部的数据 , 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仍然在稳步增长 , 2016年为54万 , 2.17年为60.84万 , 2018年为66.21万人 , 2019 年度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 70.35 万人 。 截止2019年 , 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 656.06 万人 , 423.17 万人在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 , 如此庞大的就业群体流入就业市场 , 难免会因同质竞争而内卷化 , 不断提高就业的准入门槛 。
二是国内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长 , 也导致了整个就业市场结构性的失衡 。 数据显示 , 2021届高校毕业生规模909万 , 同比增加35万 。 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 , 同比增加167万 , 2022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新高 。 总体存在“就业难”与“招人难”并存的现象 , 从从2017年到2022年 , 全国考研人数五年翻了一番 , 解决就业的门槛越来越高 , 在大学生从精英时代演化到平民时代的大背景下 , 归国留学毕业生回国就业所面临巨大挑战 , 符合客观规律与历史潮流 。
社会大势如此 , 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 对此需要各方理性看待 , 一方面对于海归毕业生及其家庭而言 , 从出国那天起就应作好相应的思想准备 , 不能把出国“镀金”的含金量看得太重 , 对留学的前景预期值看得太高 , 对归国留学的身份性价比看得太高 , 否则在回国找工作时会“眼高手低”或“好高骛远” , 无法给自己一个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职场规划 , 在就业市场上就会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 增加就业从预期变为现实的难度 。
另一方面 , 其他人看待海归也应保持理性与客观 , 既不过度拔高海归的“身份属性” , 被崇洋媚外的内心蒙蔽了双眼;又不能因海归人士求职面临较大挑战 , 而给予非议、贬损和嘲笑 , 贴上“留用学无论”的标签 。 对于出国留学 , 正如众多专家所言 , 留学成为一条重要的人才培养途径 。 个人有了有了与国内环境不太一样的学习环境 , 也有更多的成才与成长的渠道;于国家而言 , 培养理工科等较大差距的人才 , 还离不开出国留学这一方式 , 鼓励和支持出国留学依然是既定原则 。
- 国企|9成大学生进不去国企,难道是“僧多肉少”?而是缺少这个能力
- 安装@为何“卫星锅”被禁止安装,它到底能看到什么?专家给出解答
- 年俗$年轻人期待怎样的“年味”
- 良渚文化#上新了!博物馆带来这些“虎”年春节新玩法
- 李霞@你了解“双相情感障碍”吗?
- 伍举@国学成语故事(63)“跨国”婚姻中的温柔陷阱之包藏祸心
- 公叔痤$“小白”商鞅初入职场,为什么就险遭杀身之祸?
- 裘芙菱#宠文“陛下,皇后搬去冷宫了”皇上黑脸“把朕的龙床也搬过去”!
- 黄梅县文联$黄梅红色文艺轻骑兵走进社区送“福”
-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西部文化产业中心盛大启幕 成都又新增高格调“城市人文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