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段|评论|谁说《开端》只是一个“加长版剧本杀”?( 二 )


所以 , 这个被选中的女孩 , 露出最赤诚的模样 , 以个体的力量 , 对抗着看不见的命运 。 她让我们明白 , 不只是孔武有力才能自救或救人 , 一腔孤勇 , 一片善心就能撬动一车人改写自己的命运 。
肇事者受害者都“说话” , 去追问“为什么”

《开端》之所以让笔者触动 , 就在于它让淹没在新闻中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都能平静地开口“说话” 。 同时 , 它也回答了大众一直追问的:为什么要报复社会?
过去的若干年里 , 我们看到过国内外诸如公交恶性事件、电车爆炸、闹市杀人等骇人新闻 。
刹那之间 , 生命停止 , 时间折叠 。 我们无从知晓这些案件中最后的几秒、几分钟、甚至几小时 , 但这部电视剧让折叠的时间舒展开来 , 还原成具体的人和事 。
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很特别 , 三维空间被平铺在画布上 , 形成了三维立体画的风格 。 叙事中的无限流或是循环 , 就是另一种意义的《格尔尼卡》 , 把被折叠的时间一一舒展开来 , 形成立体的叙事 。 李诗情和肖鹤云进入循环 , 就是撑开其他乘客被挤压时间过程 。
《开端》之所以让笔者触动 , 就在于它让淹没在新闻中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都能平静地开口“说话” 。 它让我们明白曾经瞬间丧生在公交车或突发恶性事件中的人们 , 也是我们熟悉的人 , 甚至亲朋好友 , 而不是肇事者要报复的“社会” 。 它也让我们明白 , 车上的“看客”各有各的难处 , 每个人在危急时刻做出的选择 , 是人性使然 , 也有客观原因 。 它回答了大众一直追问的:为什么要报复社会?
近年来 , 随着网络迅速普及 , 恶性事件的“恶”被不断聚焦放大 , 以至于人们厌烦了挖掘肇事者背后的故事 , 因为这像是在为肇事者开脱 。 人们往往以情绪性的“别问 , 问就是死刑”或者“同情肇事者 , 那谁来同情无辜者”来应对 。 但这或许是一种怯懦 , 不敢直视现实 , 不敢解开谜团 , 不敢揭开真相 。
如果不去追问为什么 , 谁能知道《开端》里面公交车司机王兴德和锅姨唐映红内心的纠葛呢?唐映红或许是一个偏执者 , 她无法直视也无法接受女儿突然离世的噩耗 , 她一心想寻找女儿去世的真相 , 所以才走上极端之路 。
或许阻止类似案件的最好方式 , 就是了解每一个具体案例背后的原因 , 然后尽可能地提前布局 , 抹平这些孤苦者内心的沟壑 , 理清他们心中的纠葛 。 不然 , 我们就极有可能成下一次恶性事件的“背景板” , 在别人的一声叹息中消失不见 。
循环外衣背后 , 是“折叠的时间”?
时光不能倒流 , 所幸 , 电视剧能让我们进入折叠的时间 , 窥探那些人、那些事 。
如果说我们因为循环的形式喜欢《开端》 , 那必然只能吸引小众群体 。 就像《隐秘的角落》一样 , 同样是破案悬疑题材 , 但因它更具有普适性 , 才能出圈 。 《开端》虽然类似游戏设定 , 给人一定的刺激感 , 但更打动人的 , 是它对群体生活的勾勒 。
这个故事既不是《罗拉快跑》那样 , 只是为拯救自己的男朋友 , 也不是《明日边缘》那样 , 需要同外星生物对抗 。 它不宏大 , 也不细小;既不私人 , 也不悬浮 , 它贴近我们的日常 , 所以才能被群体广泛接受 。
从这个意义上讲 , 我们传统思维中那类“以故事取悦观众”的时代 , 正在默默地被分化 。 这既是观众整体水准的提高 , 也向编、导、演等从业人员 , 提出了另一个层面的要求 。
《开端》播放期间 , 不少人大开脑洞猜测结局 , 有人认为是李诗情的梦中梦 , 有人认为是肖鹤云架构的游戏 , 还有人认为李诗情患有幸存者综合征 。 很庆幸的是 , 我们看到警方以承诺重启调查王萌萌案说服王兴德和唐映红 , 爆炸解除 , 全车获救 , 循环终止 。 当所有乘客获得表彰时 , 我想起了《孤勇者》这首歌: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