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开|专访景凯旋:诗歌,让被遮蔽的“世界”畅开( 二 )


在这方面 , 东欧或西方的文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照 , 让我们知道中国诗歌与文化的特征 , 这也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了解中国诗歌 , 也需要了解西方诗歌 。 总之 , 今天的人在观念上已经走出自然世界 , 处在历史世界中 , 但我个人并不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某种终极目的 , 人类不会回到过去 , 但也不会有一个完美的终结 , 这也是唐诗仍能感动现代读者的地方 。
经济观察报:在这本书中 , 您挑选了二十位唐代诗人中予以解说 。 从书中来看 , 您似乎比较青睐韦应物 。 因为您不仅认为他很好地诠释了钱穆先生所说的中国诗歌的“清凉静退”、“同情之慰藉” , 而且给予了现代读者“精神上的亲近 , 而非敬仰” 。 反过来说 , 您对王维的态度似有所保留 , 认为其诗有知性的美而非伦理的美 。 其人虽有很高艺术感受力 , 但“绝不是一个有生命厚度的诗人” 。 请问您在取舍收入书中的人选时有没有什么大致的标准?您对这些诗人的褒贬是不是也同时反映了您在研究东欧文学的过程中所获得的某些美学理念?
景凯旋:我的这本随笔是按诗人分篇讲述的 , 因此在书中所选诗人有三个方面的考虑 , 一是文学的自律性 , 即所选诗歌的艺术价值 , 可以让读者作为一个诗歌读本;二是所选诗歌能透出某种文化观念 , 可以展示唐代士人的精神面貌;三是诗人有相当数量的作品 , 可以描写诗人的心路历程 , 像张若虚、王之涣、王湾、王翰等人都有好诗 , 但因为作品太少 , 就只好放弃了 。
我的诗歌观是老派的 , 即为人生而艺术 , 喜欢诗歌表现生命的矛盾和复杂 。 韦应物虽然归属山水田园诗人 , 但他的诗写现实时有对人的同情 , 写山水时有孤独的感受 , 而王维的诗只是寂寞 。 我觉得孤独感比寂寞感更深刻 , 西方诗多表现孤独 , 中国诗主要还是表现寂寞 , 如庄子、曹雪芹就是大寂寞 。 王维的静穆一直受到后世读者的喜爱 , 甚至超过许多揭露现实或表现内心冲突的诗 , 他对自然的描写细腻、精致和幽美 , 在描写人与景物的关系方面 , 今天的诗人在感觉上也很难达到他的水准 。 或者说 , 古人的诗多是将自己融入自然 , 现代人的诗是将自然为自己的情感所用 。 当然 , 西方也有自然诗人 , 但这不是西方诗歌的重要类型 。
说到底 , 诗歌的意义在于超越海德格尔所说的日常存在的“当下化” , 让被遮蔽的“世界”在我们栖息的“大地”上畅开 , 而王维诗的禅悟则属于禅宗的“当下即是” , 这也正是我认为王维有很高的艺术感受力 , 却不是一个有生命厚度的诗人的原因 。
经济观察报:您在书中提到 , 科举取士自唐代始 , 但和明代以后的八股应制不同 , 唐代科举会“以诗取士” , 同时“行卷”会对录取产生极大的影响 。 诗歌影响了唐代政治的走向 , 而有唐一代的政治风向又直接反映在诗的创作上 。 您在这本书所介绍的唐代诗人是以年代先后排序的 , 点评诗人诗作时往往也会和当时唐代历朝的政治历史结合起来 。 比方说 , 您认为白居易的《重赋》是中国赋税史上的一条重要史料 。 请问您是不是也在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中得到了启发?
景凯旋:唐代“以诗取士”是概要而言 , 主要是指进士科的部分考试 , 同时进士及第后还得通过吏部的测试 , 才能授予官职 。 进士科考诗赋 , 的确培养了整个社会的写诗风气 , 诗歌由此成为唐代士人的事业 。 中国诗歌自来有“诗言志”的传统 , 重视诗歌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 优秀的诗人往往会在诗中表现民贵的人本主义思想 , 一味抒发闲情逸志的诗人成为不了大诗人 。 而且我还有一个发现 , 凡是那些著名的唐代诗人 , 几乎没有一个是贪官 , 他们大都仕途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