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之后 , 眼力很差 , 有光又不在家 , 要到十二月中旬才回来 。 晓平上月17日由美国回来 , 回来后又到青岛出差 。 后天又要去武汉 。
(张允和致张寰和 , 1990年11月9日)
本文图片
左起周有光、张允和、周孝华、张寰和在北京合影 。
这是1990年11月9日张允和致张寰和的一封信 。 其中一些内容需要注解一下 。 张允和所言的“老人”应该是他们那一代的人 , 即同辈人 , 有共同的话语和感受 , 做事认真负责 , 待人真诚 。 提及放照片 , 张寰和先生是摄影家 , 曾与夫人周孝华在北京周家住过一时 , 因此有机会为二姐、二姐夫以及相关友人 , 如俞平伯拍了不少照片 。 由于底片洗出来的都较小 , 张允和就想放大一些照片 。 此事应该是牵涉到了张寰和家公子张以迪先生 。 因为以迪先生也是摄影家 , 而且有自己的专业暗室 。 寰和先生似乎对以迪做事不满 , 但允和女士所言有理 , 毕竟各有家事 ,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 。
信中提及的俞平伯先生去世 , 颇为至要 。
1936年 , 由俞平伯先生发起在清华大学成立业余昆曲社“谷音社”,主要成员有浦江清、唐兰、汪健君等,当时张家充和、宗和与好友陶光都是主要社员 , 曾在校内多次举行曲集和公演,可谓享誉京津地区 。
时隔二十年后 , 1956年8月 , 由俞平伯等业余曲家发起 , 北京昆曲研习社在京成立 。 初起属北京市文化局领导 , 每月发经费250元 。 首届社委主任是俞平伯先生 , 社委有项远村、许士箴、伊克贤、袁敏宣、周铨庵、许宝騋、许宝驯、郑缤、钱一羽、张允和 。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迫中止活动 。 1979年夏 , 原社员58人联名呈请复社 , 俞平伯先生因年事已高主动请辞 , 经选举主委改为张允和 。
从此 , 张允和、周有光 , 因为昆曲活动 , 常与俞平伯夫妇来往 , 还曾专门为俞平伯庆祝九十岁大寿 。
张允和尊俞平伯为师 , 平时常常请教诗文 , 两家都与苏州关联密切 , 又同样痴迷昆曲 , 因此常有聚会和联络 。
张允和对俞平伯夫人许宝驯也很尊重 , 称为大姐 , 曾送她诗句:“人得多情人不老 , 多情到老情更好 。 ”俞平伯去世 , 允和女士深感悲伤 。 俞平伯出身名门望族 , 于文学、诗词、戏曲等方面均有建树 , 之前 , 俞平伯曾寄给张允和诗句 , “沧桑易代繁华远 , 更有何人道短长 。 ”
张允和想要为这位老友组织纪念活动 , 摘录日记中的内容 , 编年表、发社讯、在曲社中举行纪念活动等 。 由此可知 , 张允和特地向五弟要照片不是为了别的事 , 正是为了俞平伯先生的纪念活动 。
张允和为人热情仗义 , 因此家中《水》复刊也是她的主意 。 虽然在病中也始终坚持主编 。 信中所提晓平是允和之子 , 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 已于2015年1月22日去世 。
1996年 , 张家《水》复刊时 , 张寰和、周孝华在允和家住过两个多月 , 周孝华提及:“两个人各拥有一台sharp电脑 , 有光用了七八年 , 得心应手不必说 , 而二姐苦苦学习不到一年 , 《水》的第一部分大半是她一人 , 日日夜夜敲打出来的 , 她是用汉语拼音转变汉字打出来的 。 她半夜起来 , 把衣服遮着灯光 , 怕吵醒有光兄 。 有时光线不足时 , 还站着打 。 87岁高龄的她 , 一连七八天紧张地将稿子打出来 。 她不但自己打电脑 , 还培养了六七个6岁到13岁的孩子 。 她说:‘我们要向世界看 , 我们要为孩子着想 , 要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 ’国家语委领导和同事来向有光祝贺90岁生日说:‘看到老奶奶学电脑 , 培养孩子们使用电脑 , 真叫我们汗颜!’”后来又在三姐兆和前来帮忙之下 , 张家复刊《水》第一期顺利出炉了 。
- 我的故事#聊斋故事:只因搭救狐仙一命,魏三:千万不要搬家,挖开树下看看
- 手机|这份冬日清单里,藏着一个手机上的秘密
- 护士|夜店蹦迪的“小护士”被罚?这届年轻人玩的可真野
- 腾讯|腾讯hold不住的实习生:我们离ICU,只有“再加一次班”的距离
- 东南大学&率真洒脱 字如其人——何业栋的书法艺术
- 笑话!朱之文写书法闹笑话:写错字还不听劝,拿笔的姿势也是花架子
- 硬笔书法!周恩来的硬笔书法个性强烈,开阔大气,左右开张,歪歪斜斜力感强
- 崔靖&书法家崔靖的佛缘
- 台阁体#馆阁体是不是古人手写出来的,它能不能称得上中国书法的精华?
- 艺术性#兰亭奖越来越喜欢现代书法和“丑书”,这是不是中国书法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