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成也雕版,败也雕版

文/杨中涛
佛教!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成也雕版,败也雕版
文章插图

对于绝大多数书法初学者而言,我们在学习书法史的过程中,一个最让人感到疑惑的问题是:为何楷书这种规整字体到了隋唐之后,就不再向前发展演进了?
而这个问题,又演变成一种看上去很有道理的看法:隋唐以后,所有书法家的楷书功底都不行,因为他们无法超越隋唐时代的楷书水准。
比如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的成就都是行书或草书,楷书也只是继承了隋唐楷书的已有成就。难道这些人的楷书能力太差?
很多书法学习者在开始阶段,也都曾有过这样的梦想:等到我将来书法功底深厚了,一定要创造出一种新的楷书字体,这样我就能在书法史上留名了。只是随着你学习书法程度的加深,对于书法史有了更多认知后,就会知道这种梦想基本上没有实现的可能。
最直接的答案就是:宋代以后,并不是书法家们的楷书水平不行了,而是由于新技术的兴起,人们不再需要新的楷书字体。即使你创造出新的楷书字体,也不可能得到普遍认可。正是由于没有了这种市场需求,楷书也就在隋唐被彻底定型,而不再向前发展。
而这种让楷书字体不再向前演进的新技术,其实与毛笔书写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它就是雕版印刷术。
佛教!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成也雕版,败也雕版
文章插图

隋楷和唐楷的形成,从生产力发展和市场需求看,与南北朝以来佛教的兴盛,以及这种兴盛而产生的雕版印刷术有着直接关系。
对于雕版技术的产生年代,比较“稳妥”的看法是产生于唐代。但更为合理的推定,雕版印刷术,应该隋朝时就已经在民间出现,至少已经有了雕版印刷术的萌芽。
佛教!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成也雕版,败也雕版
文章插图

南北朝以来,以佛教为代表的寺院经济,具有着很强的影响力。对于佛教的这种影响,各个朝代多数时候是加以利用,偶尔也加以打击(历史上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
佛教经济的兴盛,意味着这些佛寺的经济实力比较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不差钱”。因为不差钱,所以在传播佛教经义(包括文字与图像)上面,各个佛寺就能够拿出更多的“技术开发资金”,来开发更有效率的传播技术,这就是雕版印刷术产生的直接历史背景。
佛教!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成也雕版,败也雕版
文章插图

雕版印刷术是在一个木板上刻上很多个字,这些字形都是反着的,拓印后就是正字了。雕版印刷术,最初应该是受到印章文字的启发,相当于是将一块木板当作印面,在这个大印面上刻上很多字,只是字体不再用篆书,而改为更容易认识的楷书。
雕版印刷所用的木板,需求刻上很多字,且不能错字,因为错了一个字,等于整个木板就废掉了。然后要求每个字所占的空间都差不多,要求整齐划一。这些要求,使隋唐楷书的字体,一步步向整齐划一靠近。
佛教!为何楷书字体到了隋唐得以定型且不再演进:成也雕版,败也雕版
文章插图

隋唐楷书的产生,与雕版印刷术有着直接关系。到了唐朝,雕版印刷术进一步发展。雕版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楷书字体的定型化,比如欧体、虞体、褚体、颜体、柳体等等。这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雕版印刷术普及速度的加快,导致这些各个书商(或佛寺)不再需要新型楷书字体。原因很简单:现有的楷书字体已经能够满足他们的雕版刻字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