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陈树彬 图/网络
新春佳节,大街小巷出现最多的高频字就是“福”了。欢欢喜喜过大年,红红火火庆佳节。家家户户的门上、小屋上、窗户上都要贴个“福”字,这样才更显得有年味,也增添了几分喜庆的氛围。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说起“福”字,相传武王伐纣胜利后,姜太公封神时,把自己的妻子叶氏封为穷神,还告诉她说:“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从此,家家过年贴“福”字,就是告诉穷神,我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万不能进来。“福”字,就是摆脱穷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是充分体现出百姓向往好运的心愿。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其实,“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现,是装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状,因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青铜器铭文上,即已有不同结构的“福”字。尔后,随着古籀、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字体的出现,“福”字字书法越来越多,越来越艺术化,后人集书的《百福图》、《千福图》等都极具欣赏价值。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有趣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使得“福”字更接地气,更有味道。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现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猎;一字,按《说文》解释说:“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口字,《说文》说:“口,人所以言食也。”在这个“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满足温饱需求的美好愿望。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福”字现有“幸福”之意,而在古代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到”或者“福气到”。
关于倒贴“福”字,最有趣的要算是恭王府一说。清咸丰年间的一个春节前夕,恭王府大管家为讨主子欢心,写了几个斗大的“福”字,叫人贴于库房和王府的大门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识丁,竟将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为此,恭亲王的福晋(妻子)十分气恼,欲鞭罚惩戒。幸好大管家是个能说善辩之人,他怕福晋怪罪下来连累自身,慌忙跪倒陈述:“奴才常听人说,恭亲王寿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亲王福晋一听,转怒为喜,心想:“怪不得过往行人都说恭亲王福倒(到)了,吉语说千遍,金银增万贯。一般的奴才,还真想不出这招呢!”遂赏管家和家丁各50两银子。后来,倒贴“福”字之俗由达官府第传入陌巷人家,贴过后都愿过往行人或顽童们念叨几句“福倒了!福倒了!”以图吉利。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恭亲王@青未了|新春话“福”
文章插图
其实,把福字贴在门前,早在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就有过这样的文字记载:“士庶家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馗,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贴春牌”,就是把福字写在红纸上,贴在大门前。由此可知,贴福字的风俗,至少从南宋已经开始,历史可谓悠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