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中新社北京1月29日电 题: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中新社采访人员 文龙杰
中国文化$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文章插图

中国文化$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文章插图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即指春联。众所周知,贴春联是迎接和庆祝春节的最重要习俗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答案显然不是西方不过春节。或许这样问更确切:春联为何产生于中国?答案似应从历史与文化根源寻。
仙木红纸:从桃符到春联
据考,春联起源于桃符,即周代挂在门上的两块长方形桃木板,上或画或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以辟邪。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唐,“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五代十国时开始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有关研究,孟昶手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中国最早的一副春联。接续至宋代,春联逐渐成为风尚,出现了王安石笔下“千门万户”“总把新桃换旧符”的情景,且随着纸张普及,桃木板渐改为颜色相仿的纸张。
“桃符”真正称为“春联”是明代。据明代文人陈云瞻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勿传旨,公卿士庶家,门口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出观。”清代《燕京岁时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自明清至今,贴春联成为不可或缺的春节习俗。
中国文化$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文章插图

2022年1月,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一名书法爱好者正写春联。中新社发 龙涛 摄
文字崇拜:天地圣人之意
中文竖排,外文横排,这是西方无春联的形式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文字观。
无论最初的桃符辟邪,还是延续至今的辞旧迎新、祈福纳吉,春联的内容始终围绕着趋吉避凶,这是中国文字崇拜传统的变体。
在中国,文字一直拥有特殊的文化和精神内涵,而非简单似西方认为的书写符号系统。作为象形文字和表意文字,汉字与“意”直接发生关系。中国古代认为,汉字是由超凡之神所造,笔画与结构所组成的字“形”就是“道”与“天地圣人之意”的具象,拥有灵性、神力和祈福禳灾功能,例如道家的符箓文化。《淮南子·本经训》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现是惊天动地的大事。
随着历史发展,确立了“士农工商”的社会秩序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尊重文化的因素又揉进了文字崇拜的传统。既有文化精英支持,又汇聚了普罗大众的信仰,文字崇拜被各个阶层所接受和重视,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一脉。
中国文化$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
文章插图

【 中国文化$东西问|“年味中国”系列稿之一:西方为何没有春联?】2019年1月,江西省乐平市一街道举办“2019迎新春、义写春联”活动,书法家为市民义写的春联铺满了地面。中新社发 朱定文 摄
文字崇拜甚至催生出了中国独特的惜字传统,有“只字必惜,贵之根也”之说,在今天的中国台湾还能见到专为惜字而设的送纸灰入海仪式“恭送圣迹”,遍布大陆各地用于焚化带字纸张的惜字塔、文昌塔、文峰塔、惜字楼等遗迹也是明证。
正是源于对文字的特殊崇拜,在庆祝中华民族百节之首的春节时,第一件事就是贴春联:家家户户都在红纸上用文字写下对新年的美好愿望,从畜兴谷丰、财源广进、万事如意到国富民强、盛世辉煌、河山锦绣,不一而足。